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稀土 | 第10-12页 |
1.1.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0页 |
1.1.2 稀土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3 稀土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11页 |
1.1.4 稀土对植物体内钙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5 稀土对生物大分子影响 | 第12页 |
1.2 辣根 | 第12-13页 |
1.3 Ca~(2+)通道 | 第13-14页 |
1.4 钙调蛋白 | 第14-15页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3.1 细胞表面Ca~(2+)浓度检测新方法 | 第16-17页 |
1.5.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 | 第17页 |
1.5.3.3 流式细胞术 | 第17页 |
1.5.3.4 分子模拟技术 | 第17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稀土La(Ⅲ)对辣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剂 | 第18-19页 |
2.2.3 仪器 | 第19页 |
2.2.4 细胞数目分析 | 第19页 |
2.2.5 La(Ⅲ)对辣根叶片质膜透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6 电极制备 | 第20页 |
2.2.7 辣根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2.2.8 细胞表面Ca~(2+)浓度检测的新方法 | 第20-21页 |
2.2.9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2.3.1 La(Ⅲ)对辣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La(Ⅲ)对辣根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Ca~(2+)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3-25页 |
2.3.4 La(Ⅲ)对辣根叶肉细胞溶液中Ca~(2+)浓度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5 La(Ⅲ)对辣根根细胞溶液中Ca~(2+)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6 Ca~(2+)通道蛋白表面电荷分布 | 第28-29页 |
2.3.7 La(Ⅲ)与Ca~(2+)通道蛋白的结合作用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稀土La(Ⅲ)对辣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材料 | 第32页 |
3.2.2 试剂 | 第32-33页 |
3.2.3 仪器 | 第33页 |
3.2.4 辣根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 第33页 |
3.2.5 荧光指示剂的低温装载 | 第33页 |
3.2.6 辣根原生质体游离Ca~(2+)的观察 | 第33页 |
3.2.7 流式细胞术对游离Ca~(2+)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1 辣根叶肉和根尖细胞原生质体Fluo-3 AM的装载 | 第34-35页 |
3.3.2 La(Ⅲ)对辣根叶肉和根尖细胞游离Ca~(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流式细胞仪测定辣根叶肉和根尖细胞游离Ca~(2+)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稀土La(Ⅲ)对辣根钙调蛋白活性和结构的影响 | 第40-5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试剂 | 第40页 |
4.2.2 测定方法 | 第40-42页 |
4.2.2.1 辣根培养和处理方法 | 第40页 |
4.2.2.2 辣根钙调素的提取 | 第40-41页 |
4.2.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41页 |
4.2.2.4 圆二色谱(CD) | 第41页 |
4.2.2.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41-42页 |
4.2.2.6 荧光光谱(FL)分析 | 第42页 |
4.2.2.7 分子模拟计算技术 | 第42页 |
4.2.2.8 量子化学计算 | 第42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42-49页 |
4.3.1 辣根钙调素的分离纯化 | 第42-43页 |
4.3.2 圆二色谱(CD) | 第43-45页 |
4.3.3 紫外光谱(UV-vis)分析 | 第45页 |
4.3.4 荧光光谱(FL)分析 | 第45-46页 |
4.3.5 La(Ⅲ)和CaM的直接相互作用 | 第46-49页 |
4.3.5.1 表面电荷分布 | 第46-47页 |
4.3.5.2 量子化学计算 | 第47页 |
4.3.5.3 计算均方根偏差(RMSD)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总结与科研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