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1.2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2.2 微流控芯片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 | 第9-14页 |
1.3 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1.3.1 光学检测 | 第15页 |
1.3.2 电化学检测 | 第15-16页 |
1.3.3 质谱检测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微流控芯片安培检测原理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电泳的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2.1.1 电泳概念及几种电泳方式简介 | 第19-20页 |
2.1.2 电泳原理及电泳公式推导 | 第20页 |
2.1.3 电渗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1.4 电渗流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 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检测原理 | 第22-25页 |
2.2.1 十字沟道区带进样原理 | 第22-24页 |
2.2.2 十字沟道等效电网络模型 | 第24-25页 |
2.3 安培检测原理 | 第25-27页 |
2.3.1 安培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3.2 三电极检测体系 | 第26-27页 |
2.4 循环伏安法检测原理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多层复合结构微流控芯片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29-45页 |
3.1 基于 PCB 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安培检测系统集成化设计 | 第29-31页 |
3.1.1 复合结构微流控芯片设计 | 第29-30页 |
3.1.2 安培检测电路总体设计 | 第30-31页 |
3.2 复合结构微流控芯片实现 | 第31-36页 |
3.2.1 PCB 层设计与实现 | 第31-33页 |
3.2.2 PDMS 中间层实现 | 第33-34页 |
3.2.3 PMMA 层实现 | 第34-35页 |
3.2.4 盖板的制备及芯片封装 | 第35-36页 |
3.3 安培检测硬件电路实现 | 第36-44页 |
3.3.1 恒电位仪电路设计 | 第36-37页 |
3.3.2 微处理器选择与外围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3.3.3 可编程逻辑放大器电路设计 | 第38页 |
3.3.4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3.3.5 A/D 转换电路设计 | 第39页 |
3.3.6 D/A 转换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3.3.7 串行接口电路设计 | 第40页 |
3.3.8 安培检测电路设计注意事项及电路板制作 | 第40-41页 |
3.3.9 恒电位仪电路及信号采集功能测试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复合结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研究 | 第45-61页 |
4.1 激光直写加工芯片微沟道 | 第45-47页 |
4.1.1 聚合物微沟道激光直写技术 | 第45页 |
4.1.2 PMMA 层微沟道激光直写加工 | 第45-47页 |
4.2 PDMS 中间层表面改性处理 | 第47-51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2 接触角测量及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 芯片密封性能检测 | 第51-53页 |
4.3.1 芯片密封性检测实验 | 第51-52页 |
4.3.2 芯片密封性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4.4 微检测电极制作关键工艺研究 | 第53-57页 |
4.4.1 微电极设计 | 第53-54页 |
4.4.2 电极制作工艺研究与制备 | 第54-57页 |
4.5 循环伏安法验证微电极体系的正确性 | 第57-60页 |
4.5.1 实验仪器及药品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4.5.2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