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无线中继网络下的高效网络编码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网络编码的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第15-26页
        1.2.1 网络编码的提出第15-16页
        1.2.2 网络编码在有线通信中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中的研究现状第19-26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第26-30页
        1.3.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26-27页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27-30页
    参考文献第30-36页
第二章 无线中继网络下的网络编码关键技术第36-54页
    2.1 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第36-38页
    2.2 网络编码的码字构造算法第38-46页
        2.2.1 线性网络码第38-40页
        2.2.2 线性网络码的多播容量第40-42页
        2.2.3 多播网络中的码字构造算法第42-46页
    2.3 物理层网络编码第46-51页
        2.3.1 基于放大转发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第46-48页
        2.3.2 基于解码转发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第48-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三章 低复杂度分段线性网络编码算法第54-74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系统模型第55页
    3.3 分段线性网络编码算法第55-61页
        3.3.1 分段线性编码算法第56-58页
        3.3.2 分段线性解码算法第58-60页
        3.3.3 多跳无线中继网络下的再编码第60-61页
    3.4 编码系数选取策略第61-62页
    3.5 性能分析第62-66页
        3.5.1 解码复杂度第62-63页
        3.5.2 冗余数据开销第63-66页
    3.6 性能仿真第66-70页
        3.6.1 仿真场景设定第66页
        3.6.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6-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第四章 复数域网络编码的最优预编码算法第74-94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复数域网络编码第75-78页
        4.2.1 复数域网络编码原理第75-78页
        4.2.2 线性星座预编码方案第78页
    4.3 最优化建模第78-81页
        4.3.1 系统模型第78-79页
        4.3.2 等效叠加星座第79-81页
        4.3.3 最优化建模第81页
    4.4 最优预编码算法第81-86页
        4.4.1 (N,1,1)中继协同网络下的最优预编码算法第81-84页
        4.4.2 (N,N_R,1)中继协同网络下的最优预编码第84-86页
    4.5 仿真与分析第86-90页
        4.5.1 ESP星座的最小欧氏距离第86-88页
        4.5.2 误比特率第88-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五章 速率自适应的联合网络编码调制技术第94-126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基于嵌套网格码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第95-97页
    5.3 联合网络编码调制第97-105页
        5.3.1 系统模型第97页
        5.3.2 简单示例第97-99页
        5.3.3 一般性方案第99-105页
    5.4 联合网络编码调制的性能分析第105-111页
        5.4.1 单位传输速率第105页
        5.4.2 误符号率第105-110页
        5.4.3 有效速率第110-111页
    5.5 两跳无线中继网络下基于联合网络编码调制的传输策略第111-123页
        5.5.1 无直达路径的(N,1,1)无线中继网络第111-113页
        5.5.2 无直达路径的(N,N_R,1)无线中继网络第113-116页
        5.5.3 有直达路径的(N,1,1)无线中继网络第116-118页
        5.5.4 有直达路径的(N,N_R,1)无线中继网络第118-119页
        5.5.5 性能仿真第119-123页
    5.6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28页
    6.1 论文总结第126-127页
    6.2 未来展望第127-128页
附录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级伺服阀流场特性研究及故障仿真分析
下一篇:海蟒式海浪换能器建模及组合缸式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