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L-苯丙氨酸概述 | 第11页 |
1.2 L-Phe 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1 食品领域应用 | 第11页 |
1.2.2 医药领域应用 | 第11-12页 |
1.3 L-Phe 的生产 | 第12-13页 |
1.3.1 酶法 | 第12-13页 |
1.3.2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3页 |
1.4 L-Phe 的微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5页 |
1.5 L-Phe 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15-17页 |
1.5.1 关键酶受到的反馈抑制 | 第15-16页 |
1.5.2 提高 L-Phe 前体物质的积累 | 第16页 |
1.5.3 L-Phe 转运系统 | 第16页 |
1.5.4 L-Phe 竞争性物质的积累 | 第16-17页 |
1.5.5 其他限制性因素 | 第17页 |
1.6 提高 L-Phe 的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策略 | 第17-20页 |
1.6.1 解除关键酶的反馈抑制作用 | 第17-18页 |
1.6.2 提高前体物质的积累 | 第18-19页 |
1.6.3 葡萄糖转运系统以及 L-Phe 转运系统改造 | 第19页 |
1.6.4 降低副产物的积累 | 第19-20页 |
1.6.5 其他方面的改造 | 第20页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7.1 立体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产L-苯丙氨酸平台菌株的构建 | 第23-39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2.1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2.2.2 试剂和仪器 | 第23-25页 |
2.2.3 培养基和培养方式 | 第25-26页 |
2.2.4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26-30页 |
2.2.5 关键酶表达基因重组菌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6 质粒稳定性的验证 | 第32页 |
2.2.7 发酵参数测定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2.3.1 谷氨酸棒杆菌出发菌株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2 表达不同来源 DAHPS 酶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3 表达不同来源 CM-PDT 酶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4 共表达关键酶 AroH 和 PheAfbr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抗反馈抑制AroFfbr突变体的构建 | 第39-51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3.2.1 菌株和质粒 | 第39页 |
3.2.2 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3.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9-40页 |
3.2.4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40-42页 |
3.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4页 |
3.2.6 质粒稳定性的验证 | 第44页 |
3.2.7 发酵参数测定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AroF 酶突变体的获取 | 第44页 |
3.3.2 N 端截短分析 AroF 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共表达抗反馈抑制酶 AroFfbr和 PheAfbr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AroG 和 AroH N 端截短分析 | 第47-48页 |
3.3.5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补料分批发酵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谷氨酸棒杆菌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分析 | 第51-67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51页 |
4.2.2 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4.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1页 |
4.2.4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51-55页 |
4.2.5 调控表达质粒的构建流程 | 第55-56页 |
4.2.6 质粒稳定性的验证 | 第56页 |
4.2.7 发酵参数测定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4.3.1 L-Phe 合成途径关键酶分析 | 第56-61页 |
4.3.2 优化表达关键酶提高 L-Phe 产量 | 第61-64页 |
4.3.3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补料分批发酵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水平改造提高L-苯丙氨酸产量 | 第67-85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3页 |
5.2.1 菌株和质粒 | 第67页 |
5.2.2 试剂和仪器 | 第67页 |
5.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67页 |
5.2.4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67-71页 |
5.2.5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敲除敲入载体的构建 | 第71-73页 |
5.2.6 质粒稳定性的验证 | 第73页 |
5.2.7 发酵参数测定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5.3.1 改造葡萄糖转运途径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2 加强非 PTS 系统葡萄糖转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75-77页 |
5.3.3 改造葡萄糖转运途径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4 改造 L-Phe 转运途径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5 改造乙酸合成途径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6 改造乳酸合成途径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7 改造乳酸合成途径与乙酸合成途径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8 重组菌补料分批发酵 | 第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L-苯丙氨酸发酵过程优化 | 第85-105页 |
6.1 前言 | 第8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6.2.1 菌株 | 第85页 |
6.2.2 试剂和仪器 | 第85页 |
6.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85-86页 |
6.2.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6页 |
6.2.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86页 |
6.2.6 质粒稳定性的验证 | 第86页 |
6.2.7 发酵参数测定 | 第8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4页 |
6.3.1 重组菌种子培养基优化 | 第86-90页 |
6.3.2 重组菌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90-95页 |
6.3.3 重组菌培养条件优化 | 第95-98页 |
6.3.4 溶氧控制策略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3.5 葡萄糖流加策略对 L-Phe 产量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