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发展趋势 | 第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33页 |
2.1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概述 | 第22-30页 |
2.1.1 区域层次与安全复合体 | 第22-23页 |
2.1.2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的主要特点 | 第23-25页 |
2.1.3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的主要分析框架 | 第25-30页 |
2.2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30-33页 |
2.2.1 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基础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2.2.2 引入―安全问题‖组建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51页 |
3.1 历史沿革 | 第33-39页 |
3.1.1“上海五国”机制的形成与演化(1996年—2000年) | 第34页 |
3.1.2 上合组织的初创阶段(2001年—2003年) | 第34-35页 |
3.1.3 上合组织影响扩展阶段(2004年—2007年) | 第35-36页 |
3.1.4 上合组织内部结构调整阶段(2008年—2014年) | 第36-39页 |
3.2 安全合作的形成动力 | 第39-41页 |
3.2.1 后苏联区域安全复合体内部演化带来的区域安全结构变动 | 第39页 |
3.2.2 依附于地区临近性的安全关联性 | 第39-40页 |
3.2.3 主要安全问题对安全合作倾向的相互构建 | 第40-41页 |
3.3 安全合作的核心构成要素 | 第41-47页 |
3.3.1 以上合组织成员国为核心的区域边界与无政府结构 | 第41-42页 |
3.3.2 中国与俄罗斯构成的区域性两极权力结构 | 第42-43页 |
3.3.3 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的新型安全合作机制 | 第43-45页 |
3.3.4 以打击“三股势力”、毒品犯罪为核心的安全问题 | 第45-47页 |
3.4 安全合作的影响 | 第47-51页 |
3.4.1 区域内影响 | 第47页 |
3.4.2 区域间影响 | 第47-48页 |
3.4.3 全球层次影响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成就与不足 | 第51-64页 |
4.1 安全合作的成就 | 第51-55页 |
4.1.1 军事安全合作 | 第51-53页 |
4.1.2 打击“三股势力”安全合作 | 第53-54页 |
4.1.3 禁毒安全合作 | 第54-55页 |
4.2 安全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 第55-60页 |
4.2.1 安全合作优先发展方向存在争议 | 第55-56页 |
4.2.2 安全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 第56-57页 |
4.2.3 安全合作边界与领域调整有待观望 | 第57-58页 |
4.2.4 安全合作机制构建需进一步完善 | 第58-59页 |
4.2.5 复合体外大国影响需重新定位 | 第59-60页 |
4.3 安全合作存在不足的原因探析 | 第60-64页 |
4.3.1 中-俄两极权力结构相互掣肘 | 第60-61页 |
4.3.2 中亚国家相互矛盾与平衡外交政策 | 第61-62页 |
4.3.3 安全合作进程发展迟滞于安全问题的演化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对上合组织安全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4-73页 |
5.1 坚持“以我为主,协调各方”的总体原则立场 | 第64-65页 |
5.2 以主要安全问题为落脚点深化、拓展机制建设 | 第65-66页 |
5.3 将扩员机制与合作领域调整有机结合 | 第66-67页 |
5.4 案例分析——以阿富汗问题为例 | 第67-73页 |
5.4.1 阿富汗问题的相关性 | 第67-70页 |
5.4.2 上合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行动的可能性 | 第70-72页 |
5.4.3 关于上合组织在解决好阿富汗问题上的对策与建议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表 | 第75-8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