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2 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模型和疏松耦合变压器理论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线路模型及解耦分析 | 第19-22页 |
2.2.1 全程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模型 | 第19-20页 |
2.2.2 非全程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模型 | 第20-22页 |
2.3 线路故障类型及故障模型 | 第22-23页 |
2.4 疏松耦合变压器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不并列运行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单回线故障计算 | 第27-43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基于疏松耦合变压器模型的零序解耦模型的建立 | 第27-32页 |
3.2.1 正序等值阻抗和负序等值阻抗的计算 | 第28-29页 |
3.2.2 零序解耦模型的建立及等值阻抗的计算 | 第29-32页 |
3.3 故障计算 | 第32-33页 |
3.3.1 单相接地故障 | 第32页 |
3.3.2 两相接地故障 | 第32-33页 |
3.3.3 三相接地故障计算 | 第33页 |
3.4 故障电流计算与仿真验证 | 第33-36页 |
3.4.1 仿真参数 | 第33-34页 |
3.4.2 计算与仿真结果 | 第34-36页 |
3.5 非全程同杆不并列运行的双回输电线路的单回线故障分析 | 第36-42页 |
3.5.1 非全程同杆线路的故障分析 | 第36-40页 |
3.5.2 故障电流的计算与仿真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不并列运行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跨线故障计算 | 第43-7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跨线故障各序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43-47页 |
4.2.1 正序负序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2 基于疏松耦合变压器模型的零序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45-47页 |
4.3 边界条件及复合序网图的建立 | 第47-52页 |
4.3.1 跨线故障的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4.3.2 复合序网图的连接 | 第50-52页 |
4.4 典型跨线故障的分析 | 第52-63页 |
4.4.1 单相-单相跨线故障 | 第52-54页 |
4.4.2 单相-两相跨线故障 | 第54-56页 |
4.4.3 单相-三相跨线故障 | 第56-58页 |
4.4.4 两相-两相跨线故障 | 第58-60页 |
4.4.5 两相-三相跨线故障 | 第60-62页 |
4.4.6 三相-三相跨线故障 | 第62-63页 |
4.5 非全程同杆不并列运行的双回输电线路的故障分析 | 第63-64页 |
4.6 故障电流的计算与仿真验证 | 第64-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不并列运行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单回线故障定位研究 | 第73-91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基于单端量的故障定位方法 | 第73-78页 |
5.2.1 故障定位原理 | 第73-77页 |
5.2.2 基于单端量故障定位的仿真计算 | 第77-78页 |
5.3 基于双端量的故障定位方法 | 第78-83页 |
5.3.1 故障定位原理 | 第78-81页 |
5.3.2 基于双端量故障定位的仿真计算 | 第81-83页 |
5.4 非全程同杆不并列运行的双回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 | 第83-89页 |
5.4.1 基于单端量的故障定位原理 | 第83-86页 |
5.4.2 基于双端量的故障定位原理 | 第86-87页 |
5.4.3 非全程同杆双回线故障定位的仿真计算 | 第87-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写作的论文与专利目录 | 第101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