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框架及内容安排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承接的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承接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动因分析 | 第14-15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15-17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承接的经济效应 | 第17-18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现有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18-24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述评 | 第18-20页 |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直接投资过程论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3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承接模式 | 第24-40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形式 | 第24-27页 |
·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 | 第24-25页 |
·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外包 | 第25-26页 |
·外商直接投资 | 第26-27页 |
·生产性服务业跨国承接模式研究 | 第27-35页 |
·以业务离岸化为转移方式的内部配套承接模式 | 第27-30页 |
·以项目外包为主要转移方式的外包战略联盟模式 | 第30-33页 |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转移方式的市场需求承接模式 | 第33-35页 |
·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与城市本土企业融合战略模式 | 第35-38页 |
·内部配套模式主要以独资企业为主 | 第35-36页 |
·项目外包模式以非股权联盟合作为主 | 第36-37页 |
·市场跟随模式逐渐倾向于跨国兼并经营方式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区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7页 |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第40-44页 |
·关于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 第40-41页 |
·指标分析 | 第41-43页 |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北京市相关数据实证分析 | 第44-47页 |
·上海市相关数据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50-52页 |
·国内中心城市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 | 第52-57页 |
·北京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 | 第52-54页 |
·上海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 | 第54-57页 |
5 承接效应的测度 | 第57-67页 |
·国内中心城市产业承接效应理论分析 | 第57-59页 |
·技术外溢效应 | 第57页 |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 第57-58页 |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效应 | 第58-59页 |
·国内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检验 | 第59-65页 |
·对比分析变量设定和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60-61页 |
·协整检验 | 第61-63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