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以及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与“邻避”相关的概念 | 第17-20页 |
2.1.1 邻避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邻避运动 | 第17-18页 |
2.1.3 邻避设施 | 第18-19页 |
2.1.4 邻避冲突 | 第19-20页 |
2.2 与善治相关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1 政府治理 | 第20-21页 |
2.2.2 协作管理 | 第21页 |
2.2.3 公民自治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3.1 善治理论 | 第22-24页 |
2.3.2 网络化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城市发展中邻避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 第26-31页 |
3.1 邻避运动产生的原因 | 第26-28页 |
3.1.1 经济因素 | 第26-27页 |
3.1.2 心理因素 | 第27页 |
3.1.3 政治和决策因素 | 第27-28页 |
3.2 邻避运动的影响 | 第28-31页 |
3.2.1 正面影响 | 第29页 |
3.2.2 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政府应对邻避运动的困境 | 第31-41页 |
4.1 邻避冲突——以汉阳区锅顶山垃圾焚烧厂项目为例 | 第31-35页 |
4.1.1 案例介绍 | 第31-33页 |
4.1.2 邻避冲突的特征 | 第33-34页 |
4.1.3 政府行为的阶段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 政府被动屈服——广东化州市丽岗镇火葬场建设项目为例 | 第35-38页 |
4.2.1 案例介绍 | 第35页 |
1. 化州政府关于修建殡仪馆的决议 | 第35页 |
2.周围居民对政府决议的态度凶及政府的应对 | 第35页 |
3.该项邻避运动的最终结果 | 第35页 |
4.2.2 政府行为的阶段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3 案件的反思 | 第37-38页 |
4.3 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利影响 | 第38-41页 |
4.3.1 造成这两种困境的原因 | 第38-39页 |
4.3.2 困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美国政府治理邻避运动的经验与借鉴 | 第41-44页 |
5.1 美国政府治理邻避运动的模式 | 第41-42页 |
5.1.1 市场诱导性治理模式 | 第41页 |
5.1.2 公众参与性治理模式 | 第41-42页 |
5.2 借鉴与启示 | 第42-44页 |
5.2.1 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 | 第42-43页 |
5.2.2 市场机制的合理诱导 | 第43页 |
5.2.3 服务型政府的应用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善治视角下政府应对邻避运动困境的破解 | 第44-49页 |
6.1 政府应对邻避运动的原则 | 第44页 |
6.1.1 加强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原则 | 第44页 |
6.1.2 加强风险信息公开的原则 | 第44页 |
6.2 政府应对邻避运动的机制和制度 | 第44-46页 |
6.2.1 法律救济机制 | 第44-45页 |
6.2.2 利益补偿机制 | 第45页 |
6.2.3 协同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6.2.4 建立政企分开的制度 | 第46页 |
6.3 政府应对邻避运动的模式:善治角度下的网络治理 | 第46-4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