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包装学论文--包装材料论文

壳聚糖在几种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3页
    1.1 前言第14-15页
    1.2 壳聚糖膜第15-19页
        1.2.1 壳聚糖结构和性质第15-16页
        1.2.2 壳聚糖抗菌膜的制备第16页
        1.2.3 壳聚糖膜理化和机械性能第16-19页
    1.3 壳聚糖涂膜第19-21页
        1.3.1 直接涂膜第19-20页
        1.3.2 双层涂膜(间接涂膜)第20-21页
    1.4 壳聚糖膜/涂膜的抗菌特性第21-24页
        1.4.1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纳米复合膜第21-22页
        1.4.2 壳聚糖膜的抗菌活性(模拟体系)第22-24页
    1.5 应用第24-40页
        1.5.1 水果/蔬菜第24-25页
        1.5.2 海鲜/肉类第25-40页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40-42页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42-43页
第二章 壳聚糖抗菌涂膜液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第43-58页
    2.1 前言第43-44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44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44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4页
    2.3 实验方法第44-47页
        2.3.1 样品制备方法第44页
        2.3.2 菌种制备第44-45页
        2.3.3 抑菌处理第45-46页
        2.3.4 微生物分析第46页
        2.3.5 数据统计分析第46-4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7-56页
        2.4.1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抗菌涂膜对虾表面天然细菌的抑菌效果第47-48页
        2.4.2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抑菌涂膜对虾表面高菌落数天然细菌的抑菌效果第48-49页
        2.4.3 臭氧处理、低温冷冻和抗菌涂膜对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第49-51页
        2.4.4 抗菌涂膜和低温冷冻处理对即食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第51-53页
        2.4.5 不同接种水平对抗菌涂膜和低温冷冻处理对虾表面L. innocua抑菌效果的影响第53-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壳聚糖抗菌聚乳酸膜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第58-82页
    3.1 前言第58-59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59页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59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9页
    3.3 实验方法第59-63页
        3.3.1 菌种制备第59-60页
        3.3.2 涂膜溶液的制备第60页
        3.3.3 抗菌聚乳酸膜的制备第60页
        3.3.4 壳聚糖抗菌聚乳酸膜微观结构测定第60-61页
        3.3.5 抗菌聚乳酸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的生长和抑制效果影响第61页
        3.3.6 聚乳酸膜表面处理第61页
        3.3.7 抑菌剂与聚乳酸膜结合能力和贮藏稳定性第61页
        3.3.8 抗菌聚乳酸膜对即食火鸡肉表面L. innocua和Salmonella的生长和抑制效果影响第61-62页
        3.3.9 蒸汽瞬时巴氏杀菌第62页
        3.3.10 数据统计分析第62-6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3-81页
        3.4.1 抗菌聚乳酸膜的表观形态和结构第63页
        3.4.2 不同壳聚糖浓度的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63-65页
        3.4.3 CHI-LAE-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65-67页
        3.4.4 CHI-NaL-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67-68页
        3.4.5 CHI-LAE-Na L-PLA膜对液体培养基中L. innocua和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68-70页
        3.4.6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L. innocu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70页
        3.4.7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L. monocytogenes的生长和抑制作用第70-72页
        3.4.8 CHI-LAE-Na L-SA-PLA膜对即食肉表面Salmonella生长和抑制作用第72-74页
        3.4.9 壳聚糖涂膜和抗菌聚乳酸膜处理对L. innocua抑菌效果第74-75页
        3.4.10 壳聚糖涂膜及抗菌聚乳酸膜处理与蒸汽瞬时巴氏杀菌复合抑菌效果第75-77页
        3.4.11 抗菌聚乳酸膜形态结构第77-78页
        3.4.12 贮藏和包装条件对抗菌溶液与聚乳酸膜结合能力影响第78页
        3.4.13 电晕处理时间和抗菌层第一层配方与聚乳酸膜粘附性影响第78-79页
        3.4.14 电晕处理时间和抗菌层第二层配方与聚乳酸膜粘附性影响第79-80页
        3.4.15 电晕处理对抗菌聚乳酸膜在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L. innocua生长抑制效果影响第80页
        3.4.16 电晕处理对抗菌聚乳酸膜在即食肉表面接种L. innocua生长抑制效果影响第80-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复合膜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第82-95页
    4.1 前言第82-83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83页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83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83页
    4.3 实验方法第83-85页
        4.3.1 大麦秸秆阿拉伯木聚糖的制备第83页
        4.3.2 微乳液和复合膜的制备第83页
        4.3.3 菌种制备第83-84页
        4.3.4 乳液和薄膜的微观形态测定第84页
        4.3.5 复合膜在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的抑菌效果第84页
        4.3.6 复合膜在即食肉表面的抑菌活性第84-85页
        4.3.7 数据统计分析第85页
    4.4 结果和分析第85-94页
        4.4.1 微乳液和膜的微观结构第85-87页
        4.4.2 高压均质处理对复合膜杀菌效果影响第87-88页
        4.4.3 成膜组分对抑菌效果影响第88-90页
        4.4.4 初始接种菌落数对复合膜杀菌效果影响第90-91页
        4.4.5 膜大小与TSB比例对抑菌效果的影响第91-92页
        4.4.6 复合膜在即食肉表面的抑菌效果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壳聚糖异硫氰酸烯丙酯抗菌涂膜液制备及其抗菌特性研究第95-110页
    5.1 前言第95-96页
    5.2 材料和设备第96页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96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96页
    5.3 实验方法第96-99页
        5.3.1 大麦秸秆阿拉伯木聚糖的制备第96-97页
        5.3.2 菌种制备第97页
        5.3.3 微乳液和复合膜的制备第97页
        5.3.4 微乳液形态结构测定第97页
        5.3.5 复合膜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抑菌效果第97页
        5.3.6 微乳液微观结构检测第97页
        5.3.7 草莓表面消毒清洗和涂膜处理第97-98页
        5.3.8 品质分析第98-99页
    5.4 数据统计分析第99页
    5.5 结果和讨论第99-109页
        5.5.1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第99页
        5.5.2 壳聚糖复合膜对大豆胰蛋白培养液中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第99-100页
        5.5.3 壳聚糖涂膜对草莓表面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第100-101页
        5.5.4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表面E. coli O157:H7 和Salmonella杀菌效果第101-102页
        5.5.5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表面天然细菌和霉菌与酵母菌的杀菌效果第102-104页
        5.5.6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处理后草莓表观形态第104-105页
        5.5.7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第105-106页
        5.5.8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硬度的影响第106-107页
        5.5.9 壳聚糖涂膜和表面抗菌清洗对草莓色泽的影响第107-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主要结论第110页
    展望第110-112页
论文创新点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9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中继网络中基于携能通信技术的联合资源分配算法
下一篇:光伏发电系统多功能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