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2 混龄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3 混龄教育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15-1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15页 |
3.2.2 课程实践 | 第15-16页 |
3.2.3 自然观察 | 第16-17页 |
第4章 “间断性”混龄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4.1 社会角色理论 | 第17页 |
4.1.1 角色的社会赋予 | 第17页 |
4.1.2 角色的自我建构 | 第17页 |
4.2 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理论 | 第17-20页 |
4.2.1 同伴关系 | 第17-18页 |
4.2.2 情绪与认知 | 第18页 |
4.2.3 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18-19页 |
4.2.4 最近发展区 | 第19-20页 |
4.3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第20-22页 |
4.3.1 人际交往 | 第20页 |
4.3.2 社会适应 | 第20-22页 |
第5章 “间断性”混龄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实施 | 第22-31页 |
5.1 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 | 第22-25页 |
5.1.1 课程目标依据 | 第22-23页 |
5.1.2 课程目标 | 第23页 |
5.1.3 “间断性”混龄课程框架 | 第23-24页 |
5.1.4 各年龄段“间断性”混龄课程的具体内容 | 第24-25页 |
5.2 “间断性”混龄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第25-31页 |
5.2.1 “交叉式”的分班 | 第25-26页 |
5.2.2 “渐融式”的节奏 | 第26-28页 |
5.2.3 “多元化”的形式 | 第28-29页 |
5.2.4 “全方位”的保障 | 第29-31页 |
第6章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原则和教学策略 | 第31-34页 |
6.1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的原则 | 第31页 |
6.2 “间断性”混龄课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 第31-34页 |
6.2.1 同伴互助 | 第31页 |
6.2.2 及时强化 | 第31-32页 |
6.2.3 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 第32页 |
6.2.4 家长参与 | 第32页 |
6.2.5 激发亲情 | 第32页 |
6.2.6 角色定位 | 第32-33页 |
6.2.7 分层递进 | 第33页 |
6.2.8 激发相同的兴趣 | 第33-34页 |
第7章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效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7.1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效果与分析——量性研究 | 第34-35页 |
7.1.1 两所幼儿园幼儿在亲社会行为和同伴问题上的差异性比较 | 第34页 |
7.1.2 两所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在亲社会行为和同伴问题上的差异性比较 | 第34-35页 |
7.1.3 “间断性”混龄课程的实施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同伴问题的发展影响 | 第35页 |
7.2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效果与分析——质性研究 | 第35-44页 |
7.2.1 “间断性”混龄课程对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 | 第35-41页 |
7.2.2 “间断性”混龄课程对幼儿社会适应方面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8章 思考与展望 | 第44-46页 |
8.1 创设更丰富的混龄情境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44页 |
8.2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起点的合理选择 | 第44-45页 |
8.3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中的困境 | 第45页 |
8.3.1 “间断性”混龄课程实施中的传染病 | 第45页 |
8.3.2 “间断性”混龄课程中教师的观念 | 第45页 |
8.4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节选) | 第48-49页 |
附录B “间断性”混龄课程主题包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