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本文所用主要英文符号及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盐胁迫对果树的危害 | 第11页 |
1.2 不同果树的耐盐性 | 第11页 |
1.3 果树对盐胁迫的生理应答 | 第11-13页 |
1.3.1 细胞膜透性 | 第11页 |
1.3.2 抗氧化物酶系统 | 第11-12页 |
1.3.3 光合作用 | 第12页 |
1.3.4 渗透调节 | 第12页 |
1.3.5 离子区域化 | 第12-13页 |
1.4 果树对盐胁迫的分子应答 | 第13-14页 |
1.4.1 控制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的基因 | 第13页 |
1.4.2 与离子转运和重建离子平衡相关的基因 | 第13页 |
1.4.3 编码抗逆蛋白的基因 | 第13-14页 |
1.4.4 与盐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 | 第14页 |
1.5 钙在植物应答盐胁迫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1.5.1 促进盐胁迫下植物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 | 第14-15页 |
1.5.2 保护盐胁迫下植物细胞膜的稳定性 | 第15页 |
1.5.3 改善盐胁迫下植物的光合作用 | 第15页 |
1.5.4 促进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和区域化分布 | 第15页 |
1.5.5 钙与盐胁迫信号转导 | 第15-16页 |
1.6 microRNA在果树上的研究 | 第16页 |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7.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离子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8-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处理 | 第18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2.1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19页 |
2.2.2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O_2~(.-)和H_2O_2染色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3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4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1页 |
2.2.5 NaCl胁迫对酸枣幼苗各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 讨论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酸枣幼苗生理指标和不同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27-3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试验处理 | 第27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枣苗叶片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28页 |
3.2.2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酸枣叶片O_2~(.-)和H_2O_2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枣苗各器官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枣苗各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5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枣苗各器官K~+/Na~+、Ca~(2+)/Na~+和Mg~(2+)/Na~+的影响 | 第32页 |
3.2.6 外源CaCl_2对NaCl胁迫下枣苗矿质离子选择吸收与运输系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NaCl处理下酸枣mi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35-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试验处理 | 第35页 |
4.1.3 总RNA提取 | 第35页 |
4.1.4 小R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35-36页 |
4.1.5 小RNA测序结果分析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4.2.1 RNA质量检测 | 第36-37页 |
4.2.2 酸枣小RNA文库分析 | 第37-40页 |
4.2.3 酸枣已知miRNA鉴定和新miRNA预测分析 | 第40-43页 |
4.2.5 miRNA靶基因预测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审阅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