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 第14-19页 |
一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第14-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框架设计 | 第19-36页 |
1.1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史 | 第19-29页 |
1.1.1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史 | 第19-20页 |
1.1.2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特点及不足 | 第20-27页 |
1.1.3 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的思想 | 第27-29页 |
1.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 | 第29-32页 |
1.2.1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确定 | 第30页 |
1.2.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范化交通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30页 |
1.2.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 | 第30-31页 |
1.2.4 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理论体系 | 第31页 |
1.2.5 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时空消耗分析理论体系 | 第31页 |
1.2.6 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能源消耗与城市环境影响分析理论体系 | 第31页 |
1.2.7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供求分析理论体系 | 第31页 |
1.2.8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方法 | 第31页 |
1.2.9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综合评价 | 第31页 |
1.2.10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 第31-32页 |
1.3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和范围 | 第32-33页 |
1.3.1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 第32页 |
1.3.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 | 第32页 |
1.3.3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近期规划 | 第32-33页 |
1.4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过程 | 第33-34页 |
1.4.1 总体设计 | 第33页 |
1.4.2 交通调查 | 第33页 |
1.4.3 交通需求预测 | 第33页 |
1.4.4 方案制订 | 第33-34页 |
1.4.5 方案评价 | 第34页 |
1.4.6 信息反馈与方案调整 | 第34页 |
1.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确定方法 | 第36-54页 |
2.1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目标的主要区别 | 第36-39页 |
2.1.1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 | 第36页 |
2.1.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 第36-39页 |
2.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路网空间指标体系 | 第39-45页 |
2.2.1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路网空间指标 | 第39页 |
2.2.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路网空间指标 | 第39-45页 |
2.3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质量指标体系 | 第45-47页 |
2.4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指标体系 | 第47-51页 |
2.4.1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噪声污染控制指标 | 第48-49页 |
2.4.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大气污染控制指标 | 第49-51页 |
2.4.3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道路景观指标 | 第51页 |
2.5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资源消耗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2.6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 第53页 |
2.7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范化调查内容与技术 | 第54-65页 |
3.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内容 | 第54-57页 |
3.1.1 城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 第54页 |
3.1.2 城市人口出行调查 | 第54-55页 |
3.1.3 机动车出行调查 | 第55页 |
3.1.4 道路交通特性调查 | 第55-56页 |
3.1.5 交通网络基础信息调查 | 第56页 |
3.1.6 交通管理状况调查 | 第56页 |
3.1.7 货物源流调查 | 第56页 |
3.1.8 道路交通环境调查 | 第56-57页 |
3.1.9 道路交通燃油消耗调查 | 第57页 |
3.1.10 道路交通发展政策调查 | 第57页 |
3.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方法 | 第57-60页 |
3.2.1 资料收集型调查 | 第57页 |
3.2.2 现场外业调查 | 第57-60页 |
3.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数据库建立与分析 | 第60-63页 |
3.3.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数据库建立 | 第60-61页 |
3.3.2 现状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 第61-63页 |
3.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 | 第65-81页 |
4.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协调优化 | 第65-76页 |
4.1.1 城市典型交通结构特点 | 第66-69页 |
4.1.2 城市形态与交通结构 | 第69-71页 |
4.1.3 城市规模与交通结构 | 第71-73页 |
4.1.4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协调优化 | 第73-76页 |
4.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优化 | 第76-78页 |
4.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与能源消耗协调优化 | 第78-79页 |
4.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第81-97页 |
5.1 传统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第81-82页 |
5.1.1 传统四阶段模式简介 | 第81-82页 |
5.1.2 传统客运交通预测方法特点 | 第82页 |
5.2 信息化条件下居民出行特征 | 第82-84页 |
5.2.1 出行目的 | 第82-83页 |
5.2.2 出行方式 | 第83页 |
5.2.3 出行距离时耗和分布 | 第83-84页 |
5.2.4 出行路径选择 | 第84页 |
5.3 对传统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改进 | 第84-89页 |
5.3.1 基于土地利用的交通需求生成预测技术 | 第84-87页 |
5.3.2 交通分布-方式划分组合预测技术 | 第87-89页 |
5.3.3 离散时间随机交通分配模型 | 第89页 |
5.4 新型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框架设计 | 第89-92页 |
5.4.1 新型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框架 | 第89-91页 |
5.4.2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91-92页 |
5.5 货运交通需求预测 | 第92-94页 |
5.6 停车需求预测 | 第94-96页 |
5.6.1 停车生成率模型 | 第94页 |
5.6.2 回归分析模型 | 第94-95页 |
5.6.3 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 第95页 |
5.6.4 停车需求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 第95页 |
5.6.5 停车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转换与修正 | 第95-96页 |
5.7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方法 | 第97-116页 |
6.1 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法 | 第97-101页 |
6.1.1 道路网布局规划要求 | 第97页 |
6.1.2 道路网布局规划程序 | 第97-100页 |
6.1.3 道路网布局规划实例 | 第100-101页 |
6.2 交叉口规划方法 | 第101-105页 |
6.2.1 交叉口控制方式的选择 | 第101-103页 |
6.2.2 交叉口间距 | 第103-104页 |
6.2.3 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 第104-105页 |
6.2.4 交叉口规划实例 | 第105页 |
6.3 对外出入口道路布局规划 | 第105-107页 |
6.3.1 城市性质对出入口道路布局规划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3.2 铁路水系及地理条件对出入口道路布局规划的影响 | 第106页 |
6.3.3 出入口道路布局规划与城市发展和总体布局的配合 | 第106页 |
6.3.4 出入口道路布局规划与城市道路网区域公路网及城市规模的配合 | 第106-107页 |
6.4 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规划 | 第107-114页 |
6.4.1 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 | 第107-109页 |
6.4.2 常规公交线路网布局规划 | 第109-114页 |
6.5 停车场布局规划 | 第114-115页 |
6.5.1 影响停车场布局规划的主要因素 | 第114页 |
6.5.2 停车场布局规划方法 | 第114-115页 |
6.6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技术 | 第116-134页 |
7.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内容与过程 | 第116-117页 |
7.1.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内容 | 第116-117页 |
7.1.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过程 | 第117页 |
7.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7-118页 |
7.2.1 评价目标 | 第117-118页 |
7.2.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118页 |
7.2.3 评价指标 | 第118页 |
7.3 评价指标分析与计算 | 第118-127页 |
7.3.1 交通功能指标 | 第118-123页 |
7.3.2 社会经济适应性指标 | 第123-124页 |
7.3.3 环境影响指标 | 第124-126页 |
7.3.4 资源利用指标 | 第126-127页 |
7.4 综合评价 | 第127页 |
7.4.1 评价依据 | 第127页 |
7.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127页 |
7.5 综合评价计算示例 | 第127-132页 |
7.5.1 现状评价 | 第127-129页 |
7.5.2 规划方案评价 | 第129-132页 |
7.6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 第134-141页 |
8.1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体系框架 | 第134-135页 |
8.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保障体系 | 第135-136页 |
8.2.1 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机制 | 第135-136页 |
8.2.2 城市交通研究与动态规划机制 | 第136页 |
8.2.3 城市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第136页 |
8.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第136-139页 |
8.3.1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 | 第136页 |
8.3.2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政策 | 第136-138页 |
8.3.3 城市交通工具拥有与使用政策 | 第138页 |
8.3.4 城市交通法规与规范建设 | 第138页 |
8.3.5 城市交通法规与安全教育 | 第138-139页 |
8.4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 | 第139页 |
8.4.1 城市交通网络优化 | 第139页 |
8.4.2 城市交通投资 | 第139页 |
8.5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技术保障体系 | 第139-140页 |
8.5.1 运输技术 | 第139页 |
8.5.2 交通管理技术 | 第139-140页 |
8.5.3 交通污染治理技术 | 第140页 |
8.6 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一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41-142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科研工作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