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有关苏轼、北宋科举制度及其关系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3页 |
(一)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苏轼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苏轼与北宋科举制度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有关苏轼、北宋科举制度及其关系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北宋科举制度对苏轼的影响 | 第15-37页 |
一、北宋科举制度引导了苏轼所受的教育 | 第15-20页 |
(一)家族文学传统和家族科举榜样的影响 | 第15-17页 |
(二)为科举量身定制的家庭教育 | 第17-20页 |
二、北宋科举政策使苏轼科举之路更加顺利和平坦 | 第20-26页 |
(一)科举起点:解试 | 第20-22页 |
(二)一举成名:省试和殿试 | 第22-23页 |
(三)荣耀之至:制科 | 第23-26页 |
三、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影响了苏轼的宦海沉浮 | 第26-29页 |
(一)录取额扩大,仕进机会大 | 第27页 |
(二)考试公平性得到保障 | 第27页 |
(三)制科:仕途起点的抬升 | 第27-28页 |
(四)议贡举:见重于神宗 | 第28-29页 |
四、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促使苏轼不学时文,直言极谏 | 第29-35页 |
(一)苏洵教导苏轼为文避开科考时文的艰深怪涩 | 第30-31页 |
(二)苏轼科考为文情理兼备,经世致用,论点明晰 | 第31-35页 |
(三)制科为文习气使苏轼一生直言极谏,妄论利害 | 第35页 |
五、北宋科举考试极大地影响了苏轼成名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苏轼对北宋科举制度的影响 | 第37-49页 |
一、苏轼对北宋科举制度的清醒认识 | 第37-39页 |
(一)科举的作用 | 第37-38页 |
(二)科举的得失 | 第38-39页 |
(三)苏轼对科举改革的渐变态度 | 第39页 |
二、苏轼对北宋科举改革建议的价值所在 | 第39-41页 |
(一)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科举改革 | 第40页 |
(二)透过取士标准之争,看到德行教化和考试取才的本质区别 | 第40-41页 |
三、苏轼对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建议与改革行动 | 第41-49页 |
(一)苏轼参与的科举活动 | 第41-42页 |
(二)苏轼对北宋科举制度的改革建议与改革行动 | 第42-49页 |
第三章 苏轼对北宋科场文风的引导作用 | 第49-57页 |
一、科举成名,士人传抄 | 第49-50页 |
二、教导门人,培养后进 | 第50-53页 |
三、主盟文坛,相师成风 | 第53-57页 |
结语及展望 | 第57-58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页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