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缩略词简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透明质酸概述 | 第15页 |
1.2 透明质酸的分布 | 第15-16页 |
1.3 透明质酸的结构 | 第16-17页 |
1.4 透明质酸的理化特性 | 第17-18页 |
1.4.1 基本物理性质 | 第17页 |
1.4.2 基本化学性质 | 第17页 |
1.4.3 流变性 | 第17-18页 |
1.4.4 粘弹性 | 第18页 |
1.5 透明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8-20页 |
1.6 透明质酸的生理作用 | 第20-21页 |
1.6.1 保湿功能 | 第20页 |
1.6.2 营养功能 | 第20页 |
1.6.3 抗衰老功能 | 第20页 |
1.6.4 影响物质吸收 | 第20-21页 |
1.6.5 抗压功能 | 第21页 |
1.6.6 影响免疫功能 | 第21页 |
1.7 透明质酸的生产研究 | 第21-26页 |
1.7.1 组织提取法 | 第21-23页 |
1.7.2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3-26页 |
1.7.2.1 HA产率提高的研究 | 第24-25页 |
1.7.2.2 HA分子量的研究 | 第25-26页 |
1.8 透明质酸的应用 | 第26-29页 |
1.8.1 透明质酸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1.8.2 透明质酸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1.8.3 透明质酸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27-29页 |
1.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高产透明质酸兽疫链球菌的诱变与筛选 | 第30-51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2.1.1 菌种来源 | 第31页 |
2.2.1.2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2.1.3 培养基 | 第32-33页 |
2.2.1.4 实验溶液 | 第3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2.2.1 菌体形态观察 | 第33页 |
2.2.2.2 发酵水平的测定 | 第33-36页 |
2.2.2.3 紫外线(UV)诱变与筛选 | 第36-37页 |
2.2.2.4 微波诱变 | 第37-38页 |
2.2.2.5 γ射线诱变 | 第38-39页 |
2.2.2.6 高产菌株的保藏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2.3.1 兽疫链球菌生长特征和溶血性检查 | 第39-40页 |
2.3.2 紫外线诱变的致死率 | 第40-41页 |
2.3.3 紫外线诱变突变菌种的初筛 | 第41-42页 |
2.3.4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42-43页 |
2.3.5 微波诱变的致死率 | 第43-44页 |
2.3.6 微波诱变突变菌种的初筛 | 第44-45页 |
2.3.7 微波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45页 |
2.3.8 γ射线诱变的致死率 | 第45-46页 |
2.3.9 γ射线诱变突变菌种的初筛 | 第46-49页 |
2.3.10 γ射线诱变菌株的复筛 | 第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菌株SXY36产透明质酸的发酵工艺研究 | 第51-68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3.2.1.2 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3.2.1.3 培养基 | 第51-5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3.2.2.1 种子摇瓶培养 | 第52页 |
3.2.2.2 摇瓶发酵培养 | 第52页 |
3.2.2.3 发酵液中HA产率的测定 | 第52页 |
3.2.2.4 菌体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3.2.2.5 培养基组成与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7页 |
3.3.1 碳源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 氮源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3 无机盐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4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56-63页 |
3.3.4.1 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 | 第56-58页 |
3.3.4.2 最陡爬坡试验 | 第58-59页 |
3.3.4.3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59-60页 |
3.3.4.4 回归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 第60-61页 |
3.3.4.5 响应曲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61-63页 |
3.3.4.6 响应面优化的工艺及验证 | 第63页 |
3.3.5 初始pH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6 培养温度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7 摇瓶装液量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65页 |
3.3.8 摇床转速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9 培养时间对HA产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透明质酸分子量可控工艺研究 | 第68-80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2.1.1 菌种来源 | 第68页 |
4.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8页 |
4.2.1.3 培养基 | 第68-6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4.2.2.1 培养方法 | 第69页 |
4.2.2.2 发酵液中HA产率的测定 | 第69页 |
4.2.2.3 菌体含量的测定 | 第69页 |
4.2.2.4 透明质酸分子量的测定 | 第69-71页 |
4.2.2.5 变温发酵与稳定pH法对HA分子量影响的研究 | 第71页 |
4.2.2.6 自酶降解法制备LMWHA研究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4.3.1 第一阶段温度对菌体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 第二阶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 第二阶段pH对发酵的影响 | 第74页 |
4.3.4 自酶降解法制备LMWHA方法研究 | 第74-78页 |
4.3.4.1 菌体对HA含量与分子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4.2 温度对HA含量与分子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4.3 pH对HA含量与分子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4.4 NaCl浓度对HA含量与分子量的影响 | 第77页 |
4.3.4.5 酶解时间与HA分子量的关系 | 第77-78页 |
4.4 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