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0-16页 |
1.2.1 生态安全概念及内涵 | 第10-11页 |
1.2.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3 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页 |
1.3.4 项目支持 | 第17-18页 |
2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8-33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1.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2.1.3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19页 |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2.1.5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2.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0-23页 |
2.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2.2.4 研究区草原生态环境概况 | 第23-24页 |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24-30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30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3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安全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辨识 | 第33-40页 |
3.1 基于SD模型的草原生态安全驱动机制 | 第33-38页 |
3.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及步骤 | 第33-34页 |
3.1.2 草原生态安全系统边界确定 | 第34页 |
3.1.3 草原生态安全系统结构流图 | 第34-38页 |
3.2 草原生态安全影响因素辨识 | 第38-40页 |
3.2.1 自然因素对草原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38页 |
3.2.2 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38-40页 |
4 基于DPSIRM模型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第40-59页 |
4.1 草原生态安全概念框架 | 第40-57页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7页 |
4.1.3 指标获取及其格网化表达 | 第47-56页 |
4.1.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57页 |
4.2 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对策 | 第59-74页 |
5.1 草原生态安全各指数时空演变特征 | 第59-67页 |
5.1.1 驱动力指数 | 第59-60页 |
5.1.2 压力指数 | 第60-61页 |
5.1.3 状态指数 | 第61-63页 |
5.1.4 影响指数 | 第63-64页 |
5.1.5 响应指数 | 第64-65页 |
5.1.6 管理指数 | 第65-67页 |
5.2 草原生态安全水平等级划分与分区 | 第67-71页 |
5.2.1 草原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 第67页 |
5.2.2 草原生态安全区划 | 第67-71页 |
5.3 草原生态安全调控对策及途径 | 第71-74页 |
5.3.1 草原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 第71-72页 |
5.3.2 草原生态安全调控途径 | 第72-74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