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1页 |
1.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11-14页 |
1.2.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11-12页 |
1.2.2 电化学酶传感器 | 第12-13页 |
1.2.3 电化学DNA传感器 | 第13-14页 |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1.3.1 循环伏安法 | 第14-15页 |
1.3.2 电化学交流阻抗法 | 第15-16页 |
1.3.3 计时电位法 | 第16页 |
1.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 谷胱甘肽以及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5.1 谷胱甘肽的研究现状及其生理功能 | 第17-19页 |
1.5.2 谷胱甘肽还原酶与氧化酶的研究现状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1.5.3 电化学法检测GSH | 第20-21页 |
1.6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于DNA门控开关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电化学检测谷胱甘肽 | 第23-32页 |
2.1 前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4页 |
2.2.2 仪器仪表 | 第24-25页 |
2.2.3 MSN-DNA的合成 | 第25页 |
2.2.4 MSN-DNA颗粒中Hg~(2+)的门控特性 | 第25页 |
2.2.5 电化学法检测谷胱甘肽 | 第25-26页 |
2.2.6 谷胱甘肽检测的选择性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26-27页 |
2.3.2 表征的MSN | 第27页 |
2.3.3 GSH调节DNA门控系统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2.3.4 检测条件优化 | 第28-30页 |
2.3.5 分析性能 | 第30页 |
2.3.6 特异性检测GSH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Hg~(2+)触发链式杂交反应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谷胱甘肽 | 第32-41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试剂和材料 | 第33页 |
3.2.2 仪器仪表 | 第33页 |
3.2.3 工作电极的修饰 | 第33-34页 |
3.2.4 谷胱甘肽的电化学检测 | 第34页 |
3.2.5 谷胱甘肽检测选择性 | 第34页 |
3.2.6 人血清中谷胱甘肽的检测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3.1 设计策略 | 第34-36页 |
3.3.2 修饰金电极的表征 | 第36页 |
3.3.3 检测GSH的可行性研究 | 第36-37页 |
3.3.4 信号放大 | 第37-38页 |
3.3.5 谷胱甘肽的电化学检测 | 第38-39页 |
3.3.6 谷胱甘肽检测选择性 | 第39页 |
3.3.7 GSH传感法的实际应用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电化学阻抗法快速检测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还原酶 | 第41-50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实验 | 第42-43页 |
4.2.1 试剂和材料 | 第42页 |
4.2.2 仪器 | 第42页 |
4.2.3 金电极表面的清洗 | 第42页 |
4.2.4 GR活性检测 | 第42-43页 |
4.2.5 验证实验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4.3.1 设计策略 | 第43-44页 |
4.3.2 电化学表征 | 第44-45页 |
4.3.3 试验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页 |
4.3.4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5-47页 |
4.3.5 还原型谷胱甘肽检测 | 第47页 |
4.3.6 GR活性检测 | 第47-48页 |
4.3.7 验证实验 | 第48页 |
4.3.8 发酵液中检测谷胱甘肽 | 第48-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