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数值计算分析 | 第10页 |
1.2.3 物理模拟试验 | 第10-11页 |
1.2.4 现场施工技术 | 第11页 |
1.3 本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3-18页 |
2.1 工程概述 | 第13-15页 |
2.1.1 十四号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五号线工程概况 | 第13-14页 |
2.1.2 既有五号线车站结构与换乘通道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2.2 工程地层条件 | 第15-16页 |
2.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2.4 气象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单拱车站施工方案分析 | 第18-51页 |
3.1 引言 | 第18页 |
3.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18-20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3.2.2 计算参数 | 第19-20页 |
3.3 三种开挖施工方法施工步骤与监控点的布置 | 第20-24页 |
3.3.1 CD工法施工工序 | 第20-21页 |
3.3.2 CRD工法施工工序 | 第21-22页 |
3.3.3 临时仰拱法施工工序 | 第22页 |
3.3.4 监测点布置 | 第22-24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4-48页 |
3.4.1 隧道变形分析 | 第24-28页 |
3.4.2 既有车站结构沉降分析 | 第28-30页 |
3.4.3 竖向位移分布 | 第30-32页 |
3.4.4 开挖区间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 第32-40页 |
3.4.5 既有车站应力分析 | 第40-48页 |
3.5 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既有车站曲边墙开口及换乘通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1-54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4.2.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52-53页 |
4.2.3 监测点布置 | 第53-54页 |
4.3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4.3.1 换乘通道开挖对地表位移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4.3.2 换乘通道施工力学分析 | 第56-58页 |
4.3.3 既有车站曲边墙开口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8-61页 |
4.3.4 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现场监测过程及监测数据分析 | 第63-76页 |
5.1 现场监测概述 | 第63页 |
5.2 现场监测的目的与要求 | 第63-64页 |
5.3 现场监测内容 | 第64-65页 |
5.4 现场监测方案和方法 | 第65-67页 |
5.4.1 现场监测方案 | 第65-66页 |
5.4.2 现场监测实施方法 | 第66-67页 |
5.5 监测数据处理分析 | 第67-75页 |
5.5.1 隧道洞周位移及既有车站沉降分析 | 第68-69页 |
5.5.2 围岩与初期支护之间接触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5.5.3 格栅钢架应力分析 | 第70-72页 |
5.5.4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5.5.5 二次衬砌混泥土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5.5.6 既有车站开口处既有结构表面应力分析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参研课题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