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改运动与乡村变迁--以临沂地区为例(1958-1966)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第一章 稻改的背景与条件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政策背景 | 第20-22页 |
一、粮食短缺 | 第20-21页 |
二、农业合作化完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临沂地区稻改的条件 | 第22-27页 |
一、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二、稻作传统 | 第23-24页 |
三、水利条件 | 第24-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作为政府政策下的稻改运动 | 第28-48页 |
第一节 政策的下达与工作的展开 | 第28-33页 |
一、稻改政策的下达 | 第28-30页 |
二、稻改的第一阶段 | 第30-31页 |
三、稻改的第二阶段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传播 | 第33-39页 |
一、技术引进 | 第34-36页 |
二、技术传播 | 第36-37页 |
三、水稻试验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物资:政府的倾斜与供应的不足 | 第39-46页 |
一、品种的引进 | 第39-40页 |
二、农机具的支援 | 第40-43页 |
三、化肥的供应 | 第43-45页 |
四、水利的规划和管理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群众性运动中的稻改 | 第48-68页 |
第一节 乡村动员 | 第48-54页 |
一、水稻种植的博弈分析 | 第48-50页 |
二、干部与群众:动员的主、客体分析 | 第50-51页 |
三、动员方式:走阶级路线 | 第51-54页 |
第二节 “自力更生”的群众运动 | 第54-63页 |
一、延长劳动时间 | 第54-55页 |
二、扩大劳动力范围 | 第55-57页 |
三、积肥造肥运动 | 第57-59页 |
四、群众性试验活动 | 第59-61页 |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61-63页 |
第三节 劳动效率的维系 | 第63-67页 |
一、群众间的自我约束 | 第63-65页 |
二、以工分为标准的监督体系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稻改运动中的乡村变迁 | 第68-78页 |
第一节 政府:稻改与乡村变迁的的主导 | 第68-71页 |
一、政府庇护下的精英权力 | 第68-69页 |
二、稻改背后的政府收益 | 第69-71页 |
第二节 稻区生产、生活的变迁 | 第71-77页 |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71-72页 |
二、日常劳动的变化 | 第72-74页 |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变迁 | 第74-77页 |
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