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依据 | 第16-20页 |
1.4.1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4.2 现实依据 | 第17-20页 |
1.4.3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 第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广州市社会工作督导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33页 |
2.1 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欠缺 | 第22-25页 |
2.1.1 社会工作督导者数量不足 | 第22页 |
2.1.2 社会工作者的流动性大 | 第22-23页 |
2.1.3 社会工作者成为督导者意愿不强 | 第23页 |
2.1.4 社会工作者素质参其不齐 | 第23-25页 |
2.2 督导难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 | 第25-30页 |
2.2.1 社会工作督导者的督导能力不足 | 第25-27页 |
2.2.2 社会工作督导者的认知能力有限 | 第27页 |
2.2.3 社会工作督导质量的非对称性 | 第27-28页 |
2.2.4 社会工作督导专业性不强 | 第28-29页 |
2.2.5 社会工作督导角色意识不强 | 第29-30页 |
2.3 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受重视程度不高 | 第30-33页 |
2.3.1 社会工作督导“水土不服” | 第30-31页 |
2.3.2 督导本土化概念不清晰 | 第31页 |
2.3.3 督导本土化受重视程度不高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广州市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3.1 政府及组织机构对社会工作督导及其本土化理解有限 | 第33-34页 |
3.1.1 政府层面对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认知欠缺 | 第33页 |
3.1.2 相关组织对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理解片面 | 第33页 |
3.1.3 服务机构对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认知片面 | 第33-34页 |
3.2 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制度不完善 | 第34-39页 |
3.2.1 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机制缺乏 | 第34-36页 |
3.2.2 本土社工督导队伍建设实操性手册欠缺 | 第36-37页 |
3.2.3 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3.2.4 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评估机制不明确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提升广州市社会工作督导绩效及其本土化的对策与建议 | 第39-45页 |
4.1 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制度 | 第39-40页 |
4.1.1 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机制 | 第39页 |
4.1.2 确立本土督导队伍建设的实操性手册 | 第39-40页 |
4.1.3 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激励机制 | 第40页 |
4.1.4 建立实操性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评估机制 | 第40页 |
4.2 激励社会工作督导者发挥作用 | 第40-42页 |
4.2.1 提升督导专业性 | 第40-41页 |
4.2.2 增强督导者的角色意识 | 第41页 |
4.2.3 提高督导者薪酬待遇 | 第41-42页 |
4.3 丰富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环境 | 第42-45页 |
4.3.1 定义本土督导及督导本土化概念 | 第42页 |
4.3.2 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者 | 第42-43页 |
4.3.3 提出地区社会工作督导模式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