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少腹逐瘀汤加味结合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第12-15页
        1.1.1 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发病年龄第12页
        1.1.2 生殖器官物理构造与子宫异常活动第12页
        1.1.3 体内激素水平第12-14页
        1.1.4 氧自由基与钙离子(Ca2+)水平第14页
        1.1.5 缝隙连接蛋白的作用第14-15页
        1.1.6 心理、精神因素第15页
        1.1.7 生活习惯第15页
    1.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第15-17页
        1.2.1 非甾体抗炎药第15-16页
        1.2.2 口服避孕药第16页
        1.2.3 其他药物第16页
        1.2.4 手术治疗第16-17页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研究第17-18页
        1.3.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第17页
        1.3.2 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第17-18页
    1.4. 现代中医研究与原发性痛经第18-23页
        1.4.1 中药方剂第18页
        1.4.2 针刺疗法第18-19页
        1.4.3 艾灸疗法第19-20页
        1.4.4 穴位敷贴第20-21页
        1.4.5 耳穴疗法第21页
        1.4.6 穴位埋线第21页
        1.4.7 中医复合疗法第21-22页
        1.4.8 中西医结合治疗第22-23页
    1.5 现代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实验研究第23-25页
    1.6 小结与展望第25-26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6-34页
    2.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2.1.1 病例来源第26页
        2.1.2 诊断标准第26页
        2.1.3 纳入标准第26-27页
        2.1.4 排除标准第27页
        2.1.5 剔除标准第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29页
        2.2.1 病例分组第27页
        2.2.2 治疗方法第27-28页
        2.2.3 观察指标第28页
        2.2.4 疗效判定标准第28页
        2.2.5 安全性检测指标第28-29页
        2.2.6 安全性评定标准第29页
        2.2.7 统计学分析第29页
    2.3 结果第29-34页
        2.3.1 病例一般资料及初始病情对比第29-31页
        2.3.2 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对比第31页
        2.3.3 治疗前后的CMSS量表评分对比第31-32页
        2.3.4 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对比第32页
        2.3.5 经行腹痛疼痛程度的总体疗效评定第32-33页
        2.3.6 安全性观察第33-34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4-37页
    3.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第34页
    3.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第34页
    3.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认识第34-35页
    3.4 本研究治法的处方及选穴依据第35-36页
    3.5 研究结果讨论第36-37页
第四部分 结语第37-38页
    4.1 结论第37页
    4.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附录第42-47页
    附录1:知情同意书第42-43页
    附录2:病例初诊信息第43-44页
    附录3:直观模拟标尺法VAS疼痛评分第44-45页
    附录4: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第45-46页
    附录5:中医证候评分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喇北东块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广州市社会工作督导及其本土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