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政产学”合作视角的重庆市R&D资源配置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第10-13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理论基础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论文主要内容第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4-15页
2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比较第15-25页
    2.1 境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现状及特征第15-19页
        2.1.1 配置现状第17-18页
        2.1.2 配置特征第18-19页
    2.2 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现状及特征第19-22页
        2.2.1 配置现状第19-21页
        2.2.2 配置特征第21-22页
    2.3 重庆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比较第22-25页
        2.3.1 与国外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水平的比较第22-23页
        2.3.2 与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R&D资源配置水平的比较第23-25页
3 重庆市与相关重要城市R&D资源配置现状比较第25-45页
    3.1 R&D人员配置第25-29页
        3.1.1 配置规模第25-26页
        3.1.2 配置结构第26-27页
        3.1.3 配置强度第27-29页
    3.2 R&D经费配置第29-33页
        3.2.1 配置规模第29-30页
        3.2.2 配置结构第30-31页
        3.2.3 配置强度第31-33页
    3.3 R&D活动单位配置第33-36页
        3.3.1 配置规模第34页
        3.3.2 配置结构第34-36页
    3.4 R&D资源区域集聚能力第36-39页
        3.4.1 R&D经费区域集聚能力第36-37页
        3.4.2 R&D人员区域集聚能力第37页
        3.4.3 R&D机构区域集聚能力第37-38页
        3.4.4 R&D产出区域集聚能力第38-39页
    3.5 R&D资源配置效率第39-45页
        3.5.1 R&D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值及全国位次分布分析第39-40页
        3.5.2 R&D活动产出状况分析第40-45页
4 重庆R&D资源优劣势分析第45-53页
    4.1 重庆市R&D资源配置劣势第45-49页
        4.1.1 R&D主体的功能不足第45-46页
        4.1.2 R&D资源规模相对较小第46-47页
        4.1.3 基础研究资源较少第47-48页
        4.1.4 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第48页
        4.1.5 R&D人员增速放缓,高层次人才缺乏第48页
        4.1.6 R&D资源区域集聚能力薄弱第48-49页
    4.2 重庆市R&D资源配置优势第49-53页
        4.2.1 资源后发优势较明显第49页
        4.2.2 企业作为R&D活动主体地位表现突出第49-50页
        4.2.3 R&D活动的载体资源覆盖面较宽第50页
        4.2.4 研发机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较丰富第50-52页
        4.2.5 R&D活动产出效益优势凸显第52-53页
5 重庆市R&D资源配置对策研究第53-61页
    5.1 拓宽R&D资源来源渠道第53-55页
    5.2 加快建立和完善R&D资源的流动共享第55-56页
    5.3 改善R&D经费投入结构第56-57页
    5.4 提升R&D资源区域集聚能力第57-58页
    5.5 充分发挥政府在R&D投入中的引导作用第58-59页
    5.6 理顺“产学研”R&D投入支出关系第59-60页
    5.7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协同配合科技成果转化第60-61页
6 归纳和总结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第69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9页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代表性奖励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树状桥联受阻酚类抗氧剂的设计合成及抗氧化活性调控机制
下一篇:制备方法对Ce-MCM-41结构影响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