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一)公开发表论文方面 | 第8-9页 |
(二)文人文集、笔记方面 | 第9-10页 |
(三)辞书、工具书等方面 | 第10页 |
(四)音乐史、史料辑译方面 | 第10页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四、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花鼓文化的历史探源与钢琴曲《花鼓》、《湖南花鼓》的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花鼓文化的源与流 | 第13-17页 |
一、花鼓的历史起源 | 第13-16页 |
二、花鼓的流向与变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瞿维的《花鼓》与奚其明的《湖南花鼓》的概述 | 第17-21页 |
一、作曲家的简介和创作思想概况 | 第17-19页 |
二、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创作的文化背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本体的研究与比较 | 第21-35页 |
第一节 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本体的研究 | 第21-29页 |
一、主题材料的分析与比较 | 第21-25页 |
二、调式、调性以及和声手法的分析与比较 | 第25-26页 |
三、曲式结构的分析与比较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花鼓文化要素在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创作中的运用 | 第29-35页 |
一、歌唱性旋律的适时运用 | 第29-30页 |
二、舞蹈性姿态的若隐若现 | 第30-31页 |
三、锣鼓性节奏贯穿、统一全曲 | 第31-35页 |
第三章 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演奏与教学的共性研究 | 第35-49页 |
第一节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审美追求与演奏技术的特殊性 | 第35-41页 |
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概述和演奏审美追求 | 第35-36页 |
二、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技术的特殊性 | 第36-41页 |
第二节《花鼓》与《湖南花鼓》在演奏与教学上的共性 | 第41-49页 |
一、主题旋律的教学与演奏 | 第41-43页 |
二、典型节奏的教学与演奏 | 第43-45页 |
三、复调的教学与演奏 | 第45-47页 |
四、触键的教学与演奏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花鼓文化传承的创新性思考 | 第49-61页 |
第一节 花鼓艺术钢琴化、器乐化传承的可行性思考 | 第49-54页 |
一、花鼓艺术钢琴化可行性分析 | 第49-51页 |
二、花鼓艺术器乐化的探索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凤阳花鼓现时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 第54-61页 |
一、凤阳花鼓的艺术特征和保护现状 | 第54-56页 |
二、凤阳花鼓传承的价值和保护途径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