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MOOC浪潮 | 第8页 |
1.1.2 中国的MOOC元年 | 第8-9页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 第1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1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1.4.1 MOOC定义 | 第11-13页 |
1.4.2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2.1 MOOC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中国高校课程联盟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三章 MOOC的发展 | 第17-19页 |
3.1 MOOC的起源 | 第17页 |
3.2 MOOC兴起的原因 | 第17-18页 |
3.3 MOOC的三大平台对比分析研究 | 第18-19页 |
3.3.1 Coursera | 第18页 |
3.3.2 Udacity | 第18页 |
3.3.3 EdX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国内高校课程联盟的运行 | 第19-31页 |
4.1 国家层面推动MOOC的发展 | 第21-22页 |
4.2 社会层面层出不穷的“公开课”平台 | 第22-23页 |
4.2.1 中国大学MOOC | 第22-23页 |
4.2.2 淘宝同学 | 第23页 |
4.2.3 腾讯课堂 | 第23页 |
4.3 中国高校积极融入MOOC浪潮,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 | 第23-27页 |
4.3.1 中国知名大学率先试水 | 第23-24页 |
4.3.2 地方高校也积极投入对MOOC的研究中 | 第24-25页 |
4.3.3 国内比较知名的高校MOOC平台 | 第25-27页 |
4.4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 | 第27-31页 |
4.4.1 课程联盟成立背景及其发起单位 | 第27页 |
4.4.2 课程联盟的技术支持 | 第27页 |
4.4.3 课程联盟的运营模式 | 第27-28页 |
4.4.4 课程联盟实施的制度保障 | 第28-30页 |
4.4.5 课程联盟中的通识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 第30-31页 |
第五章 MOOC在高校运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31-42页 |
5.1 对MOOC认识存在五的大误区 | 第31-34页 |
5.1.1 MOOC无非就是网络视屏公开课,对他的态度是放任自由 | 第31-32页 |
5.1.2 MOOC的发展将引起整个高等教育重新洗牌 | 第32-33页 |
5.1.3 MOOC的制作比较简单,就是视频+剪辑 | 第33页 |
5.1.4 MOOC只适合通识类的课程,不利于专业提升 | 第33-34页 |
5.1.5 MOOC使学习就变得轻松了 | 第34页 |
5.2 完成率的问题 | 第34-38页 |
5.2.1 MOOC较低的完成率 | 第35-36页 |
5.2.2 MOOC如何提升完成率 | 第36-38页 |
5.3 规模化的问题 | 第38-40页 |
5.3.1 学生从百人到万人,教师感觉压力大且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反馈 | 第38-39页 |
5.3.2 翻转课堂,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学 | 第39-40页 |
5.4 学习效率的问题 | 第40-42页 |
5.4.1 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导致学习效率低 | 第40页 |
5.4.2 创建“学习中心”提升学习效率 | 第40-42页 |
第六章 从学校、企业、政府角度来提升MOOC平台的建设 | 第42-45页 |
6.1 政府要从教育公平和未来人才需求角度去推动MOOC平台的建设 | 第42-43页 |
6.2 学校要形成区域联盟,推出更优质的课程 | 第43页 |
6.3 企业要和高校联手建设更加兼容的MOOC平台 | 第43-4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4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