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Ⅲ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铝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控制制备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选择第11-25页
    1.1 介孔材料第11页
    1.2 介孔氧化铝第11-15页
        1.2.1 传统氧化铝第12-13页
        1.2.2 介孔氧化铝第13-15页
            1.2.2.1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第13-15页
    1.3 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研究现状第15-23页
        1.3.1 传统氧化铝凝胶独石的合成第16-19页
            1.3.1.1 铝醇盐水解体系第16-18页
            1.3.1.2 硝酸铝溶剂热体系第18页
            1.3.1.3 环氧丙烷诱导的溶胶-凝胶体系第18-19页
        1.3.2 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探索第19-21页
            1.3.2.1 铝醇盐水解体系第19-20页
            1.3.2.2 无机铝盐沉淀解胶体系第20-21页
        1.3.3 凝胶独石的干燥控制第21-23页
            1.3.3.1 降低毛细管张力第22页
            1.3.3.2 增加骨架强度第22-23页
    1.4 课题的选题及拟开展的工作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5-31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第25-26页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25-26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2 表征手段第26-28页
        2.2.1 XRD物相分析第26-27页
        2.2.2 氮气吸附分析第27页
        2.2.3 热重(TG)分析第27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27-28页
        2.2.5 红外光谱(FT-TR)分析第28页
        2.2.6 荧光光谱分析第28页
    2.3 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合成第28-31页
        2.3.1 以阳离子模板(CTAB)制备凝胶独石第28-29页
        2.3.2 在体系中掺入客体分子第29页
        2.3.3 以非离子模板(F127)制备凝胶独石第29-31页
第三章 不同体系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合成探索第31-41页
    3.1 铝醇盐水解体系的探索第31-33页
    3.2 无机铝盐沉淀解胶体系的探索第33-34页
    3.3 硝酸铝溶剂热体系的探索第34-36页
    3.4 环氧丙烷诱导的溶胶凝胶体系的探索第36-38页
    3.5 小结第38-41页
第四章 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控制制备第41-71页
    4.1 在CTAB模板体系中的合成研究第41-62页
        4.1.1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第41-46页
            4.1.1.1 材料的合成及宏观形貌特征第41-42页
            4.1.1.2 XRD物相分析第42-44页
            4.1.1.3 N_2吸附分析第44-45页
            4.1.1.4 热重(TG)分析第45页
            4.1.1.5 FT-IR红外光谱分析第45-46页
        4.1.2 凝胶控制制备规律的研究第46-62页
            4.1.2.1 铝盐性质的影响第46-48页
            4.1.2.2 溶剂性质的影响第48-50页
            4.1.2.3 模板剂浓度的影响第50-53页
            4.1.2.4 模板剂烷基链长度的影响第53-55页
            4.1.2.5 环氧丙烷(PO)添加量的影响第55-57页
            4.1.2.6 均三甲苯(TMB)的添加对凝胶独石介孔物相的影响第57-59页
            4.1.2.7 Rh6G掺杂透明介孔氧化铝凝胶独石的光学性能第59-62页
        4.1.3 小结第62页
    4.2 在F127模板体系中的合成研究第62-67页
        4.2.1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第63-66页
            4.2.1.1 材料的合成及宏观形貌特征第63-64页
            4.2.1.3 N2吸附分析第64-66页
            4.2.1.4 热重分析第66页
        4.2.2 小结第66-67页
    4.3 机理分析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1-75页
    5.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5.2 展望第72-75页
        5.2.1 存在的问题第72-73页
        5.2.2 拓展方向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创设
下一篇:论泰国高校教育制度对汉语教学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