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第15-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驻村干部 | 第15页 |
2.1.2 激励 | 第15页 |
2.1.3 激励机制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2.1 期望理论 | 第16-18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公平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3.1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队伍概况 | 第21页 |
3.2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队伍激励机制 | 第21-22页 |
3.2.1 发展提升机制 | 第21页 |
3.2.2 奖惩激励机制 | 第21页 |
3.2.3 干事创业机制 | 第21-22页 |
3.3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 第22-30页 |
3.3.1 调查设计 | 第22页 |
3.3.2 调查目的 | 第22页 |
3.3.3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30页 |
第4章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存在问题与原因 | 第30-38页 |
4.1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1.1 驻村干部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0-31页 |
4.1.2 驻村干部政治晋升途径少 | 第31-32页 |
4.1.3 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备 | 第32-33页 |
4.1.4 驻村干部绩效考核不健全 | 第33-34页 |
4.2 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4.2.1 制度层面分析 | 第34-35页 |
4.2.2 理念层面分析 | 第35-37页 |
4.2.3 操作层面分析 | 第37-38页 |
第5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 第38-43页 |
5.1 国外基层公务员激励经验 | 第38-40页 |
5.1.1 英国伯明翰基层公务员激励经验 | 第38页 |
5.1.2 美国迈阿密基层公务员激励经验 | 第38-39页 |
5.1.3 法国巴黎基层公务员激励经验 | 第39-40页 |
5.2 国内乡镇驻村干部激励经验 | 第40-41页 |
5.2.1 中山市乡镇驻村干部激励经验 | 第40页 |
5.2.2 宁波市乡镇驻村干部激励经验 | 第40-41页 |
5.3 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第6章 完善安溪县乡镇驻村干部激励机制的措施 | 第43-50页 |
6.1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 第43-45页 |
6.1.1 实现薪资的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 | 第43-44页 |
6.1.2 丰富福利与保障体系 | 第44页 |
6.1.3 薪酬设计科学化 | 第44-45页 |
6.2 加大对驻村干部的政治激励 | 第45-46页 |
6.2.1 定向选调驻村干部 | 第45页 |
6.2.2 驻村干部参政议事制度 | 第45-46页 |
6.3 完善驻村干部培训制度 | 第46-47页 |
6.3.1 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 第46页 |
6.3.2 加强经济科技知识培训 | 第46-47页 |
6.3.3 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 | 第47页 |
6.4 完善有效的乡镇驻村干部考核办法 | 第47-50页 |
6.4.1 实行“三结合”的全方位考核 | 第47-48页 |
6.4.2 实行“360 度考核” | 第48-5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