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1.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2.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第1章“妙悟说”的思想渊源 | 第13-24页 |
| 1.1 前代诗学理论之于“妙悟说” | 第13-18页 |
| 1.1.1“妙悟说”的词义基础 | 第13-14页 |
| 1.1.2“妙悟说”的审美理论源头 | 第14-18页 |
| 1.2 时代环境之于“妙悟说” | 第18-24页 |
| 1.2.1“说江西诗病”——“妙悟说”形成的立论基础 | 第18-20页 |
| 1.2.2 以禅喻诗——“妙悟说”的理论动因 | 第20-22页 |
| 1.2.3 师法盛唐人之诗——“妙悟说”的审美理想 | 第22-24页 |
| 第2章“妙悟说”的美学内涵 | 第24-36页 |
| 2.1 兴趣——“妙悟说”的本体 | 第24-30页 |
| 2.1.1“兴趣说”的词义基础 | 第25-27页 |
| 2.1.2“味”与“兴趣” | 第27-30页 |
| 2.2 悟——“妙悟说”的方法 | 第30-31页 |
| 2.2.1“悟”的含义与发展 | 第30页 |
| 2.2.2“悟”与诗歌 | 第30-31页 |
| 2.3“境”——“妙悟说”的审美效果 | 第31-36页 |
| 2.3.1“境”的发生发展 | 第32-33页 |
| 2.3.2 悟“境” | 第33-36页 |
| 第3章“妙悟说”的哲学基础 | 第36-44页 |
| 3.1“妙悟说”的认知逻辑 | 第36-38页 |
| 3.2 禅悟和诗悟的辩证法考察 | 第38-44页 |
| 3.2.1 文字和道的辩证 | 第39页 |
| 3.2.2 参和悟的辩证 | 第39-41页 |
| 3.2.3 直觉与逻辑的辩证 | 第41-44页 |
| 第4章“妙悟说”的美学影响 | 第44-52页 |
| 4.1“妙悟说”产生的时代反响 | 第44-48页 |
| 4.2“妙悟说”对审美理想的建构 | 第48-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