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31页 |
1.1.1 地表糙度概念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1.2 地表糙度测量方法的进展 | 第18-24页 |
1.1.3 地表糙度的量化 | 第24-26页 |
1.1.4 地表糙度的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1.1.5 地表糙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29-31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1-3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3页 |
2.2 供试土壤 | 第33-34页 |
2.3 试验设备 | 第34-35页 |
2.3.1 降雨设备 | 第34页 |
2.3.2 自制激光扫描仪 | 第34-35页 |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4.1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2.4.2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2.5 试验设计 | 第37-42页 |
2.5.1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2.5.2 试验步骤 | 第38-40页 |
2.5.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0-41页 |
2.5.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分段降雨条件下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42-87页 |
3.1 溅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42-55页 |
3.1.1 溅蚀阶段地表各点高程的变化 | 第44-50页 |
3.1.2 溅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50-55页 |
3.2 片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55-67页 |
3.2.1 片蚀阶段地表各点高程的变化 | 第56-60页 |
3.2.2 溅蚀与片蚀阶段降雨对地表高程影响机制的区别 | 第60-62页 |
3.2.3 片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62-67页 |
3.3 细沟侵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67-80页 |
3.3.1 细沟侵蚀阶段地表各点高程的变化 | 第68-72页 |
3.3.2 细沟侵蚀阶段地表糙度的变化 | 第72-80页 |
3.4 不同耕作措施的侵蚀过程及细沟发育比较 | 第80-85页 |
3.4.1 人工锄耕的侵蚀过程与细沟发育过程 | 第81-82页 |
3.4.2 人工掏挖的侵蚀过程与细沟发育过程 | 第82-83页 |
3.4.3 等高耕作的侵蚀过程与细沟发育过程 | 第83-84页 |
3.4.4 直型坡的侵蚀过程与细沟发育过程 | 第84-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连续降雨条件下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 | 第87-109页 |
4.1 雨前雨后各措施地表高程空间变化 | 第87-99页 |
4.1.1 雨前各措施地表高程空间分布特征 | 第87-89页 |
4.1.2 雨后各措施地表高程空间分布特征 | 第89-99页 |
4.2 雨前雨后各措施地表填洼量变化 | 第99-102页 |
4.2.1 雨前各措施地表填洼量比较 | 第99-100页 |
4.2.2 雨后各措施地表填洼量变化 | 第100-102页 |
4.3 雨前雨后各措施地表糙度变化 | 第102-106页 |
4.3.1 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4.3.2 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变化率 ΔSSR | 第103-105页 |
4.3.3 地表糙度变化率 ΔSSR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 第105-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五章 糙度对径流的影响及径流对糙度的反馈机制 | 第109-132页 |
5.1 径流型态的判别及动力学、结构特征指标计算 | 第109-115页 |
5.1.1 径流型态的判别 | 第109-112页 |
5.1.2 径流动力学指标和结构特征的计算 | 第112-115页 |
5.2 糙度对径流的影响 | 第115-122页 |
5.2.1 雨前地表糙度对径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5.2.2 雨前地表糙度对径流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3 径流对糙度的反馈机制 | 第122-131页 |
5.3.1 径流的型态和侵蚀力对糙度的反作用 | 第123-127页 |
5.3.2 径流的结构特征对糙度的反作用 | 第127-13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地表糙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132-150页 |
6.1 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6.1.1 地表糙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6.1.2 地表糙度对产流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6.1.3 地表糙度对产沙量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6.2 地表糙度对径流泥沙变化趋势的影响 | 第138-143页 |
6.2.1 不同糙度地表下的产流过程比较 | 第138-140页 |
6.2.2 不同糙度地表下的产沙过程比较 | 第140-143页 |
6.3 地表糙度与侵蚀强度的响应关系 | 第143-148页 |
6.3.1 各措施的侵蚀强度比较 | 第143-144页 |
6.3.2 各措施侵蚀强度与雨前地表糙度的关系 | 第144-146页 |
6.3.3 各措施地表糙度变化率ΔSSR与侵蚀强度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7.1 结论 | 第150-152页 |
7.2 创新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