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溶液燃烧合成Ni基催化剂结构调控及催化甲烷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第15-6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甲烷化反应分析第16-21页
        1.2.1 甲烷化反应及其机理第16-19页
        1.2.2 甲烷化反应热力学分析第19-21页
    1.3 甲烷化反应工艺流程第21-27页
        1.3.1 甲烷化技术第21-23页
        1.3.2 甲烷化反应器第23-27页
    1.4 甲烷化催化剂第27-30页
        1.4.1 活性金属第27-28页
        1.4.2 助剂第28页
        1.4.3 载体第28-29页
        1.4.4 催化剂制备方法第29-30页
    1.5 溶液燃烧合成材料第30-52页
        1.5.1 溶液燃烧法分类第31-35页
        1.5.2 溶液燃烧合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35-40页
        1.5.3 溶液燃烧合成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40-45页
        1.5.4 溶液燃烧反应机理第45-52页
    1.6 溶液燃烧合成材料的控制因素第52-55页
    1.7 溶液燃烧技术合成材料第55-60页
        1.7.1 溶液燃烧合成催化材料第55-58页
        1.7.2 溶液燃烧在其它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第58-60页
    1.8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60-63页
第二章 实验总述第63-75页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设备第63-65页
        2.1.1 实验用化学试剂与气体第63-64页
        2.1.2 实验设备第64-65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第65-67页
        2.2.1 溶液燃烧法制备材料的理论依据第65页
        2.2.2 溶液燃烧法制备催化剂的过程第65-66页
        2.2.3 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第66-67页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产物分析第67-70页
        2.3.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67-68页
        2.3.2 反应产物定量分析方法第68-69页
        2.3.3 碳元素平衡分析第69-70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70-75页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70页
        2.4.2 热重/差热分析(TG-DTA)第70页
        2.4.3 X-射线衍射(XRD)第70-71页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元素能谱第71页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元素能谱第71页
        2.4.6 催化剂织构性质(N_2 adsorption-desorption)第71页
        2.4.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第71页
        2.4.8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71-72页
        2.4.9 H_2化学吸附(H_2-Chemisorption)第72页
        2.4.10 X光电子能谱(XPS)第72-73页
        2.4.11 反应后催化剂的收集与表征第73-75页
第三章 燃料种类对Ni基催化剂结构及甲烷化性能的影响第75-89页
    3.1 燃烧过程的热分析第75-78页
    3.2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第78-79页
    3.3 催化剂晶相变化第79-80页
    3.4 催化剂形貌结构第80-81页
    3.5 催化剂的还原性及化学组成第81-83页
    3.6 催化剂的浆态床甲烷化活性第83-84页
    3.7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反应后催化剂的表征第84-87页
    3.8 小结第87-89页
第四章 燃料加入量对燃烧过程、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第89-105页
    4.1 前驱体溶液的化学环境分析第89-90页
    4.2 燃烧过程的放热分析第90-91页
    4.3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第91-93页
    4.4 催化剂晶相与形貌第93-94页
    4.5 催化剂的还原性及化学组成第94-96页
    4.6 催化剂的XPS表征第96-97页
    4.7 催化剂的浆态床甲烷化活性和稳定性第97-98页
    4.8 燃烧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第98-103页
        4.8.1 尿素加入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98-100页
        4.8.2 燃烧过程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第100-101页
        4.8.3 Ni物种迁移进入Al_2O_3体相的机理第101-102页
        4.8.4 CO甲烷化催化活性及影响因素第102-103页
    4.9 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燃料添加剂对溶液燃烧过程及催化剂的影响第105-119页
    5.1 前驱体溶液的化学环境分析第105-106页
    5.2 不同燃料混合体系的燃烧特性第106-108页
    5.3 焙烧及还原后催化剂晶相分析第108-109页
    5.4 焙烧后催化剂形貌第109-110页
    5.5 催化剂的织构和结构特性第110-112页
    5.6 催化剂的还原性及化学组成第112-113页
    5.7 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第113-114页
    5.8 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评价第114-115页
    5.9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第115-116页
    5.10 小结第116-119页
第六章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对催化剂Ni颗粒的控制作用第119-133页
    6.1 燃烧过程的热分析第120-121页
    6.2 还原后催化剂的晶相分析第121-122页
    6.3 洗涤后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第122-123页
    6.4 还原后催化剂的织构和结构特性第123-124页
    6.5 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还原性第124-125页
    6.6 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评价第125-126页
    6.7 反应后催化剂表征第126-127页
    6.8 金属氯盐对燃烧过程及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27-131页
        6.8.1 燃烧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127-129页
        6.8.2 对焙烧后NiAl–Na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129-131页
        6.8.3 空间位阻效应第131页
    6.9 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3-137页
    7.1 主要结论第133-135页
    7.2 创新点第135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下一篇: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