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校贫困生精准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5-1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高校贫困生 | 第15页 |
2.1.2 精准救助 | 第15页 |
2.1.3 最低生活保障 | 第15-16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6页 |
2.2.2 ERG理论 | 第16页 |
2.2.3 责任分担机制 | 第16-17页 |
第3章 长春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7-35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17页 |
3.1.1 调研时间和对象 | 第17页 |
3.1.2 调研方法 | 第17页 |
3.2 长春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 | 第17-25页 |
3.2.1 长春市高校相关概况 | 第18-19页 |
3.2.2 长春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 | 第19-25页 |
3.3 长春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25-35页 |
3.3.1 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 第25-26页 |
3.3.2 认定程序环节被简化 | 第26-27页 |
3.3.3 认定方法主观性较强 | 第27-28页 |
3.3.4 救助政策替换性执行 | 第28-29页 |
3.3.5 救助形式与救助需求不匹配 | 第29-35页 |
第4章 高校贫困生精准救助的意义和相关政策 | 第35-38页 |
4.1 精准救助的必要性 | 第35页 |
4.2 精准救助的意义 | 第35-36页 |
4.3 贫困救助的相关政策 | 第36-38页 |
第5章 长春市高校贫困生精准救助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5页 |
5.1 认定标准定量化 | 第38页 |
5.2 认定程序监管化 | 第38-39页 |
5.3 认定方法动态化 | 第39-40页 |
5.4 健全精准救助政策 | 第40-41页 |
5.5 完善精准救助形式 | 第41-45页 |
5.5.1 资金化救助转向保障化救助 | 第41-42页 |
5.5.2 无偿救助转为有偿救助 | 第42-43页 |
5.5.3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 第43页 |
5.5.4 开展发展性救助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