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3 创新点 | 第11页 |
1.3.4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点 | 第12-13页 |
2.1.2 政府行为的内涵及特点 | 第13-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5-16页 |
2.3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影响的方式及具体表现 | 第16-18页 |
2.3.1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影响的方式 | 第16-17页 |
2.3.2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影响的具体表现 | 第17-18页 |
2.4 网络舆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1 网络舆论为政府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 第18页 |
2.4.2 适时的政府行为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19-27页 |
3.1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积极影响 | 第19-21页 |
3.1.1 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沟通 | 第19-20页 |
3.1.2 促进政府机构政务信息公开 | 第20页 |
3.1.3 促进政府工作的运行效率 | 第20-21页 |
3.2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消极影响 | 第21-24页 |
3.2.1 虚假信息传播,干扰公众认知环境 | 第21-22页 |
3.2.2 政府对网络舆论事件回应不到位,导致政府形象受损 | 第22-23页 |
3.2.3 网络舆论事件缺乏理性引导,政府应对失控 | 第23-24页 |
3.3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3.3.1 网络舆论主体知识水平欠缺,缺乏责任感 | 第24-25页 |
3.3.2 我国政府行政理念未能转变 | 第25-26页 |
3.3.3 网络舆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及启示 | 第27-30页 |
4.1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治理 | 第27-29页 |
4.1.1 美国 | 第27页 |
4.1.2 新加坡 | 第27-28页 |
4.1.3 德国 | 第28-29页 |
4.2 国外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治理的启示 | 第29-30页 |
4.2.1 健全网络舆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9页 |
4.2.2 建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 第29页 |
4.2.3 搭建网络舆论信息监测平台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改善我国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消极影响的对策 | 第30-36页 |
5.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30页 |
5.1.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网民有法可依 | 第30页 |
5.1.2 推进网络普法教育,扫除法律“盲点” | 第30页 |
5.2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第30-32页 |
5.2.1 政府转变行政理念,确保信息适度透明原则 | 第30-31页 |
5.2.2 建立专业的网络舆论领袖队伍 | 第31页 |
5.2.3 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并制定完整应对策略 | 第31-32页 |
5.3 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舆论管理 | 第32-33页 |
5.3.1 制定和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 | 第32-33页 |
5.3.2 规范互联网的网站与平台管理 | 第33页 |
5.4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素质 | 第33-36页 |
5.4.1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 第33-34页 |
5.4.2 提高网民的素质 | 第34-3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