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连铸二冷配水控制及仿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连铸技术发展概述 | 第8-13页 |
1.2 连铸二次冷却技术 | 第13-14页 |
1.3 连铸二冷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1 连铸二冷控制技术现状 | 第14-15页 |
1.3.2 连铸二冷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连铸二次冷却技术 | 第18-28页 |
2.1 铸坯的凝固传热过程 | 第18-23页 |
2.1.1 一次冷却区凝固与传热 | 第19-21页 |
2.1.2 二次冷却区凝固与传热 | 第21-23页 |
2.1.3 三次冷却区凝固与传热 | 第23页 |
2.2 二次冷却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二次冷却区的设计原则 | 第24-27页 |
2.3.1 二冷区的基本结构 | 第24-25页 |
2.3.2 喷嘴的选择及配置 | 第25-27页 |
2.3.3 二次冷却区设计原则 | 第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40页 |
3.1 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 | 第28-33页 |
3.1.1 前提条件 | 第28-29页 |
3.1.2 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3.1.3 模型的离散化处理 | 第29-30页 |
3.1.4 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2 模型的求解条件 | 第33-35页 |
3.2.1 初始条件设定 | 第33页 |
3.2.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33-35页 |
3.3 二维模型中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35-37页 |
3.4 二冷区坯壳生长厚度 | 第37-38页 |
3.5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连铸二冷控制方案 | 第40-48页 |
4.1 连铸二冷区冶金准则 | 第40-43页 |
4.1.1 铸坯二冷冶金准则 | 第40-41页 |
4.1.2 二冷区铸坯目标温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4.1.3 连铸二次冷却水分配原则 | 第42-43页 |
4.2 连铸二冷配水控制方法对比 | 第43-44页 |
4.3 连铸二冷配水方案 | 第44-47页 |
4.3.1 连铸二冷配水控制模型 | 第45页 |
4.3.2 连铸二冷配水量计算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连铸二冷配水控制软件的设计 | 第48-58页 |
5.1 控制软件整体方案设计 | 第48-52页 |
5.1.1 整体方案设计 | 第48-50页 |
5.1.2 子系统方案设计 | 第50-52页 |
5.2 二冷配水控制软件仿真 | 第52-57页 |
5.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铸坯仿真软件的结果验证 | 第58-62页 |
6.1 连铸机和钢种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58页 |
6.2 铸坯控制模型验证 | 第58-59页 |
6.2.1 铸坯表面温度验证 | 第58-59页 |
6.2.2 铸坯坯壳厚度的验证 | 第59页 |
6.2.3 铸坯结果验证 | 第59页 |
6.3 铸坯验证结果讨论 | 第59-61页 |
6.3.1 拉速对坯壳凝固的影响 | 第59-60页 |
6.3.2 比水量对表面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6.3.3 过热度的影响 | 第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