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预知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技术综述 | 第15-17页 |
1.2.1 信息采集技术 | 第15-16页 |
1.2.2 信息汇聚技术 | 第16页 |
1.2.3 信息传输技术 | 第16页 |
1.2.4 Zigbee技术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工程设计需求分析 | 第18-2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机组管理 | 第18-19页 |
2.2.1 机组现状 | 第18-19页 |
2.2.2 管理需求 | 第19页 |
2.3 系统性能 | 第19-22页 |
2.3.1 安全性能 | 第19-20页 |
2.3.2 数据处理功能 | 第20页 |
2.3.3 操作监控功能 | 第20-21页 |
2.3.3.1 图形画面显示功能 | 第20页 |
2.3.3.2 报警监视功能 | 第20页 |
2.3.3.3 事件记录功能 | 第20页 |
2.3.3.4 记录打印功能 | 第20页 |
2.3.3.5 信号、数据采集 | 第20-21页 |
2.3.4 远程访问功能 | 第21页 |
2.3.5 系统硬件要求 | 第21页 |
2.3.6 通讯功能技术要求 | 第21页 |
2.3.7 电源部件 | 第21页 |
2.3.8 维护和可靠性技术要求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 第24-4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系统总体架构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3.2.1 总体架构 | 第24-25页 |
3.2.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3 数据采集单元 | 第26-30页 |
3.3.1 无线传感器 | 第27-30页 |
3.3.2 无线通讯站 | 第30页 |
3.3.3 本特利仪表 | 第30页 |
3.4 无线有线混合组网 | 第30-32页 |
3.4.1 Zigbee无线网络 | 第31-32页 |
3.4.2 三层系统架构 | 第32页 |
3.5 多源异构数据综合应用 | 第32-36页 |
3.5.1 多源异构数据 | 第33页 |
3.5.2 异构数据集成 | 第33-36页 |
3.6 应用程序 | 第36-40页 |
3.6.1 用户登陆服务 | 第36页 |
3.6.2 用户权限管理 | 第36-37页 |
3.6.3 日志管理 | 第37-38页 |
3.6.4 文档服务 | 第38页 |
3.6.5 公有组件调用 | 第38页 |
3.6.6 工作流服务 | 第38-39页 |
3.6.7 信息服务 | 第39页 |
3.6.8 诊断分析工具包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设备状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振动理论简介 | 第42-47页 |
4.2.1 振动三要素 | 第42-43页 |
4.2.2 振动的时域波形 | 第43-44页 |
4.2.3 振动频谱图 | 第44-45页 |
4.2.4 频谱分析 | 第45-47页 |
4.2.5 多重参数频谱分析 | 第47页 |
4.3 故障预知诊断 | 第47-51页 |
4.3.1 无线传感器预警模型算法 | 第48-49页 |
4.3.2 本特利传感器信号预警 | 第49页 |
4.3.3 设备状态诊断算法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系统工程实现 | 第52-64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硬件配置 | 第52-58页 |
5.2.1 现场仪表 | 第52-53页 |
5.2.2 系统I/O | 第53-54页 |
5.2.3 系统硬件及软件 | 第54-55页 |
5.2.4 系统设置及实现 | 第55-58页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第58-62页 |
5.3.1 系统登录 | 第58-59页 |
5.3.2 查询功能 | 第59页 |
5.3.3 台帐管理 | 第59-60页 |
5.3.4 运行监控 | 第60页 |
5.3.5 状态分析和管理 | 第60-61页 |
5.3.6 报表管理 | 第61页 |
5.3.7 系统自诊断 | 第61-62页 |
5.3.8 用户管理 | 第62页 |
5.4 系统应用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系统应用案例 | 第64-70页 |
6.1 引言 | 第64页 |
6.2 故障案例分析 | 第64-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8-80页 |
附件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