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中草药根腐病的概述 | 第17-18页 |
1.1.1 中草药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7页 |
1.1.2 优势病原菌的区域和症状差异 | 第17-18页 |
1.1.3 镰刀菌的分类鉴定 | 第18页 |
1.2 中草药根腐病防治 | 第18-20页 |
1.2.1 农业防治 | 第19页 |
1.2.2 药剂防治 | 第19页 |
1.2.3 生物防治 | 第19-20页 |
1.3 微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 | 第20-21页 |
1.3.1 芽孢杆菌制剂在中草药根腐病防治中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3.2 微生物农药防治中草药根腐病的机制 | 第21页 |
1.4 黄芪根腐病的概述 | 第21-23页 |
1.4.1 黄芪分布及种植方式 | 第21页 |
1.4.2 黄芪根腐病的发生 | 第21-22页 |
1.4.3 黄芪根腐病的防治 | 第22-23页 |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黄芪根腐病菌的鉴定及优势菌群的区域性分析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2.2.1 黄芪根腐病的典型发病症状 | 第26-27页 |
2.2.2 黄芪根腐病菌的分离及回接证病 | 第27-29页 |
2.2.3 黄芪根腐病菌的形态鉴定 | 第29-30页 |
2.2.4 黄芪根腐病菌基于EF-1α基因的分子鉴定 | 第30-33页 |
2.2.5 山西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群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第33-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拮抗芽孢杆菌的室内靶向多重筛选 | 第37-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3.2.1 芽孢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9-40页 |
3.2.2 拮抗芽孢杆菌的平皿活体对峙筛选 | 第40-45页 |
3.2.3 拮抗菌无菌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45-47页 |
3.2.4 离体水培法测定拮抗菌的抑菌防病效果 | 第47-52页 |
3.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拮抗菌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53-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4.2.1 拮抗菌发酵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F.solani | 第53-55页 |
4.2.2 拮抗菌发酵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F.acuminatum | 第55-56页 |
4.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拮抗菌发酵液的理化性质测定 | 第57-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57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5.2.1 拮抗菌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 F.solani | 第58-62页 |
5.2.2 拮抗菌发酵液的稳定性测定-F.acuminatum | 第62-66页 |
5.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70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讨论 | 第67-69页 |
6.3 创新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