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与综述 | 第12-19页 |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2页 |
1.2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机制 | 第12-16页 |
1.2.1 重金属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3页 |
1.2.3 重金属对植物遗传毒害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4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2.5 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页 |
1.2.6 重金属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7 重金属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 第15页 |
1.2.8 重金属对植物矿质元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9 重金属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16页 |
1.3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与解毒机制 | 第16-19页 |
1.3.1 抗重金属生态型的形成 | 第17页 |
1.3.2 重金属离子的区域化 | 第17页 |
1.3.3 限制重金属的跨膜运输作用 | 第17页 |
1.3.4 重金属螯合作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铅对紫背浮萍的毒理学效应研究 | 第19-4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6页 |
2.1.1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19页 |
2.1.2 叶片损伤分析 | 第19-20页 |
2.1.3 亚细胞组分分离及Pb含量测定 | 第20页 |
2.1.4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第20页 |
2.1.5 化学形态 | 第20页 |
2.1.6 脂肪酸提取及测定 | 第20-21页 |
2.1.7 光合色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 | 第21页 |
2.1.8 膜脂过氧化测定 | 第21页 |
2.1.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1.10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1.11 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1.12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1.13 细胞死亡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1.14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24页 |
2.1.15 气孔变化 | 第24页 |
2.1.16 叶绿体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24-26页 |
2.1.17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2.2.1 叶片损伤分析 | 第26-27页 |
2.2.2 亚细胞组分分离及Pb含量 | 第27页 |
2.2.3 营养元素含量 | 第27-28页 |
2.2.4 化学形态 | 第28-29页 |
2.2.5 脂肪酸含量 | 第29-30页 |
2.2.6 光合色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 | 第30-31页 |
2.2.7 膜脂过氧化 | 第31页 |
2.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31-33页 |
2.2.9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 第33页 |
2.2.10 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 | 第33页 |
2.2.11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 | 第33-34页 |
2.2.12 细胞死亡 | 第34-35页 |
2.2.1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35-36页 |
2.2.14 气孔变化 | 第36-37页 |
2.2.15 叶绿体多肽组分 | 第37页 |
2.2.16 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2页 |
第三章 镉在紫背浮萍体内的积累及毒理学效应研究 | 第42-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42页 |
3.1.2 叶片损伤分析 | 第42页 |
3.1.3 细胞组分分离及Cd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1.4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1.5 脂肪酸提取及测定 | 第42-43页 |
3.1.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3页 |
3.1.7 膜脂过氧化测定 | 第43页 |
3.1.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3页 |
3.1.9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 | 第43页 |
3.1.10 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测定 | 第43页 |
3.1.11 非蛋白巯基(NP-SH)含量测定 | 第43页 |
3.1.12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1.13 细胞死亡率的测定 | 第44页 |
3.1.14 叶绿体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44页 |
3.1.15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3.2.1 叶片损伤分析 | 第44-45页 |
3.2.2 亚细胞组分分离及Cd含量 | 第45页 |
3.2.3 营养元素含量 | 第45-46页 |
3.2.4 脂肪酸含量 | 第46-47页 |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7-48页 |
3.2.6 光合色素含量 | 第48-49页 |
3.2.7 膜脂过氧化 | 第49页 |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49-50页 |
3.2.9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 | 第50-51页 |
3.2.10 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 | 第51页 |
3.2.11 非蛋白巯基(NP-SH)含量 | 第51-52页 |
3.2.12 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 | 第52-53页 |
3.2.13 细胞死亡 | 第53页 |
3.2.14 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 | 第53页 |
3.3 讨论 | 第53-56页 |
论文小结 | 第56-57页 |
附录A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57-58页 |
附录B Western-blot实验所需要的试剂制备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