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羧酸类锌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1.1 光动力疗法(PDT)第9-13页
        1.1.1 起源与发展第9-10页
        1.1.2 作用过程第10页
        1.1.3 作用机制第10-12页
        1.1.4 PDT三要素第12-13页
    1.2 光敏剂第13-15页
        1.2.1 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理想光敏剂的特点第14-15页
    1.3 酞菁类光敏剂第15-21页
        1.3.1 发展简史第15页
        1.3.2 结构及特点第15页
        1.3.3 基本性质第15-17页
        1.3.4 分类第17-18页
        1.3.5 合成第18-19页
        1.3.6 PDT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第19-21页
    1.4 羧酸类酞菁第21页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锌酞菁及其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第23-46页
    2.1 仪器和试剂第23-25页
        2.1.1 仪器第23-24页
        2.1.2 试剂第24-25页
    2.2 苄醇锌酞菁(ZnPc1)的合成第25-27页
        2.2.1 前体的合成第25-26页
        2.2.2 酞菁的合成第26-27页
    2.3 苄胺锌酞菁(ZnPc2)的合成第27-29页
        2.3.1 前体的合成第27-28页
        2.3.2 酞菁的合成第28-29页
    2.4 乙酸锌酞菁(ZnPc3)的合成第29-31页
        2.4.1 前体的合成第29-30页
        2.4.2 酞菁的合成第30-31页
    2.5 甲酸锌酞菁(ZnPc4)的合成第31-33页
        2.5.1 前体的合成第31-32页
        2.5.2 酞菁的合成第32-33页
    2.6 侧链含8个羧基的锌酞菁(ZnPc5)的合成第33-35页
        2.6.1 前体的合成第33-34页
        2.6.2 酞菁的合成第34-35页
    2.7 侧链含16个羧基的锌酞菁(ZnPc6)的合成第35-37页
        2.7.1 前体的合成第35-36页
        2.7.2 酞菁的合成第36-37页
    2.8 羧酸酞菁钠盐(ZnPc7、ZnPc8、ZnPc9、ZnPc10)的合成第37页
    2.9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第37-45页
        2.9.1 ZnPc1前体的结构表征第38-42页
        2.9.2 ZnPc1的结构表征第42-45页
    2.10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侧链取代基种类不同的锌酞菁衍生物的性质研究第46-55页
    3.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第46-48页
        3.1.1 仪器和试剂第46页
        3.1.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3.2 溶解性第48-49页
    3.3 光谱性质第49-52页
        3.3.1 吸收光谱性质第49-51页
        3.3.2 荧光光谱性质第51-52页
    3.4 活性氧产生能力第52-54页
        3.4.1 ~1O_2氧产生能力第52-53页
        3.4.2 O_2~(·-)或·OH的产生能力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侧链羧基数目不同的锌酞菁衍生物的性质研究第55-64页
    4.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第55-56页
        4.1.1 仪器和试剂第55页
        4.1.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4.2 溶解性第56-57页
    4.3 光谱性质第57-59页
        4.3.1 吸收光谱性质第57-58页
        4.3.2 荧光光谱性质第58-59页
    4.4 活性氧产生能力第59-63页
        4.4.1 ~1O_2产生能力第59-62页
        4.4.2 O_2~(·-)或·OH产生能力第62-63页
    4.5 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侧链羧基数目不同的锌酞菁水溶性衍生物的性质研究第64-73页
    5.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第64页
        5.1.1 仪器和试剂第64页
        5.1.2 实验方法第64页
    5.2 溶解性第64-65页
    5.3 光谱性质第65-67页
        5.3.1 吸收光谱性质第65-66页
        5.3.2 荧光光谱性质第66-67页
    5.4 活性氧产生能力第67-72页
        5.4.1 ~1O_2产生能力第67-71页
        5.4.2 O_2~(·-)或·OH的产生能力第71-72页
    5.5 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总结第73页
    6.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黄芪根腐优势致病菌群分析及其拮抗菌的多重筛选
下一篇:高硫煤矸石对苏打盐化土改良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