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及其传质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制备光学纯药物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 1.2 获得单一对映体的方法 | 第10-14页 |
| 1.2.1 不对称合成法 | 第10-11页 |
| 1.2.2 外消旋体拆分法 | 第11-14页 |
| 1.3 反应萃取动力学 | 第14-16页 |
| 1.3.1 反应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3.2 反应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3 控制步骤的判断依据 | 第15-16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6-17页 |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2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反应萃取分离对映体动力学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 2.1 反应萃取模型及传质特性 | 第17-18页 |
| 2.2 动力学 | 第18-22页 |
| 2.2.1 均相反应动力学 | 第18-21页 |
| 2.2.2 界面反应动力学 | 第21-22页 |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反应萃取分离芳香酸对映体动力学研究 | 第23-37页 |
| 3.1 前言 | 第23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 3.2.2 动力学实验 | 第24-25页 |
| 3.2.3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 3.3.1 2-苯基丁酸对映体 | 第26-30页 |
| 3.3.2 托品酸对映体 | 第30-33页 |
| 3.3.3 α-环戊基扁桃酸对映体 | 第33-36页 |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反应萃取分离酮康唑对映体动力学研究 | 第37-42页 |
| 4.1 前言 | 第37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7页 |
| 4.2.2 动力学实验 | 第37-38页 |
| 4.2.3 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 4.3.1 搅拌速度对初始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4.3.2 两相接触面积对初始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3.3 pH值对初始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3.4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41页 |
| 4.3.5 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41页 |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反应萃取分离氯丙那林对映体动力学研究 | 第42-47页 |
| 5.1 前言 | 第42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页 |
| 5.2.2 动力学实验 | 第42-43页 |
| 5.2.3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 5.3.1 搅拌速度与初始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44页 |
| 5.3.2 界面面积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5.3.3 反应级数及速率常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 5.4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 6.2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