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

圣音竹秆型变化的调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3页
    1.1 引言第17-39页
        1.1.1 毛竹秆型生长规律第18-20页
        1.1.2 竹材结构解剖特征第20-21页
        1.1.3 植物激素与竹林培育第21-24页
        1.1.4 基因组学在竹子上的研究第24-28页
        1.1.5 水稻株高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1.6 竹子秆型变异情况第29-39页
    1.2 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9-42页
        1.2.1 试验材料介绍第39-40页
        1.2.2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40-41页
        1.2.3 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1.3 课题来源第42页
    1.4 技术路线第42-43页
第二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特征第43-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43页
        2.1.2 试验材料第43-44页
        2.1.3 试验方法第44页
        2.1.4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44-4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2.2.1 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性状分析第45-50页
        2.2.2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逐节节间长第50-52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第三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解剖特征第54-6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3.1.1 试验材料第54页
        3.1.2 试验方法第54-55页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5-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3.2.1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维管束密度第56-58页
        3.2.2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维管束形态第58页
        3.2.3 圣音竹和毛竹的纤维特征第58-61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61-63页
第四章 圣音竹和毛竹笋期的碳氮代谢特征第63-7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4.1.1 试验材料第63-64页
        4.1.2 测定方法第64页
        4.1.3 数据分析第6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4-72页
        4.2.1 碳水化合物含量第64-67页
        4.2.2 氮素含量第67-69页
        4.2.3 三个代谢酶活性测定第69-72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72-73页
第五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笋期激素含量差异第73-8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5.1.1 试验材料第73页
        5.1.2 试验方法第73-76页
        5.1.3 数据分析第7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6-86页
        5.2.1 细胞分裂素分析第79页
        5.2.2 赤霉素分析第79-80页
        5.2.3 生长素分析第80页
        5.2.4 脱落酸分析第80页
        5.2.5 油菜素内酯分析第80-81页
        5.2.6 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第81-86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86-88页
第六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88-10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6.1.1 试验材料第88页
        6.1.2 试验方法第88-9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0-104页
        6.2.1 原始数据统计与处理第90-91页
        6.2.2 不同样品的显著性差异基因统计情况第91-92页
        6.2.3 基于go富集分析的毛竹与圣音竹不同部位的差异基因上下调表达情况第92-94页
        6.2.4 基于KEGG富集分析的毛竹与圣音竹不同部位的差异基因上下调表达情况第94-96页
        6.2.5 笋体中部的差异基因第96页
        6.2.6 氮素含量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情况第96-98页
        6.2.7 蔗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第98-101页
        6.2.8 参与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第101-104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104-105页
第七章 外源激素对圣音竹表型影响的研究第105-108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05-106页
        7.1.1 试验地概况第105页
        7.1.2 试验方法第105-106页
        7.1.3 数据处理第106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6-107页
    7.3 结论与讨论第107-108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08-111页
    8.1 结论第108-109页
    8.2 讨论第109页
    8.3 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附录第123-134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百合品种鳞茎、珠芽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BnaA.BAN.a调控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