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负性情绪表情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24页
    2.1 情绪及其表达方式与感受第10-12页
        2.1.1 面部表情第11页
        2.1.2 身段表情第11页
        2.1.3 语音表情第11-12页
    2.2 情绪感染第12-18页
        2.2.1 情绪感染的概念第12-13页
        2.2.2 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第13-15页
        2.2.3 情绪感染与其他几种情绪现象的区别与联系第15-17页
        2.2.4 情绪感染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2.3 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第18-20页
        2.3.1 个体因素第18-19页
        2.3.2 人际关系第19-20页
        2.3.3 年龄及初中生特点第20页
    2.4 认知对情绪感染的调节作用第20-21页
        2.4.1 认知对情绪感染过程的调节第20-21页
        2.4.2 认知对情绪感染结果的调节第21页
    2.5 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感染的影响第21-22页
    2.6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22-24页
        2.6.1 教育教学中情绪感染的研究甚少第22-23页
        2.6.2 教学中情绪感染研究主要是其调节机制的探索第23页
        2.6.3 实验室实验研究情绪感染的缺陷第23页
        2.6.4 因变量的测量多为单一维度第23-24页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4-25页
    3.1 问题提出第24页
    3.2 研究构想第24-25页
    3.3 研究意义第25页
        3.3.1 理论意义第25页
        3.3.2 实践意义第25页
4 研究一:情绪易感性问卷和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量表的适应性检验第25-27页
    4.1 情绪易感性问卷的适应性检验第25-26页
        4.1.1 情绪易感性问卷适应性检验程序第25页
        4.1.2 检验结果第25-26页
        4.1.3 讨论第26页
        4.1.4 结论第26页
    4.2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适应性检验第26-27页
        4.2.1 检验程序第27页
        4.2.2 检验结果第27页
        4.2.3 讨论第27页
        4.2.4 结论第27页
5 研究二:负性情绪表情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第27-42页
    5.1 实验一:间隔呈现三种负性情绪表情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第27-38页
        5.1.1 研究目的第27页
        5.1.2 研究假设第27-28页
        5.1.3 研究方法第28-29页
        5.1.4 实验程序第29-30页
        5.1.5 数据收集与统计第30-35页
            5.1.5.1 描述统计第30-31页
            5.1.5.2 三种实验刺激呈现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第31-33页
            5.1.5.3 易感性、表情重复测量两因素的方差分析第33-35页
        5.1.6 讨论第35-37页
            5.1.6.1 中学生的情绪状态第35页
            5.1.6.2 中学生受到负性情绪感染后正负性情绪的总体变化第35-36页
            5.1.6.3 三种负性表情感染后正性情绪的变化第36-37页
            5.1.6.4 三种负性表情感染后负性情绪的变化第37页
            5.1.6.5 易感性在负性情绪感染中的作用第37页
        5.1.7 结论第37-38页
    5.2 实验二:负性表情无间隔呈现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第38-42页
        5.2.1 研究目的第38页
        5.2.2 研究假设第38页
        5.2.3 研究方法第38-39页
        5.2.4 实验结果第39-40页
            5.2.4.1 负性表情呈现后3种呈现顺序带来情绪状态变化的描述统计第39-40页
            5.2.4.2 易感性对负性表情无间隔呈现的影响第40页
            5.2.4.3 负性表情三种呈现顺序对中学生情绪感染的差异分析第40页
        5.2.5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比较:时间间隔对中学生负性情绪感染的影响第40-41页
        5.2.6 讨论第41-42页
            5.2.6.1 负性表情呈现后3种呈现顺序造成的情绪状态变化第41页
            5.2.6.2 易感性对负性表情无间隔呈现的影响第41页
            5.2.6.3 无间隔呈现顺序对负性表情情绪感染的影响第41-42页
            5.2.6.4 时间间隔对中学生负性情绪感染的影响第42页
        5.2.7 结论第42页
6 研究三:负性表情叠加呈现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第42-53页
    6.1 实验一:特定情境中负性表情叠加呈现对中学生的情绪感染第42-48页
        6.1.1 研究目的第42-43页
        6.1.2 研究假设第43页
        6.1.3 研究方法第43-45页
        6.1.4 实验结果第45-46页
            6.1.4.1 负性表情叠加呈现后中学生情绪状态变化的描述统计第45页
            6.1.4.2 身份特征、易感性在中学生负性情绪感染中的作用第45-46页
            6.1.4.3 负性表情呈现方式对情绪感染的影响第46页
        6.1.5 讨论第46-47页
            6.1.5.1 负性表情叠加呈现后中学生情绪状态第46页
            6.1.5.2 身份特征、易感性在中学生负性情绪感染中的作用第46-47页
            6.1.5.3 负性表情呈现方式对情绪感染的影响第47页
        6.1.6 结论第47-48页
    6.2 实验二:学生先前持有的态度对负性情绪感染的作用第48-53页
        6.2.1 研究目的第48页
        6.2.2 研究假设第48页
            6.2.2.1 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能够调节他们对教师负性情绪的感知第48页
            6.2.2.2 学生的情绪易感性会影响学生对负性情绪事件中教师情绪的感知第48页
        6.2.3 研究方法第48页
            6.2.3.1 被试第48页
            6.2.3.2 研究工具第48页
            6.2.3.3 实验设计第48页
        6.2.4 实验材料第48-49页
            6.2.4.1 教师形象图片第48页
            6.2.4.2 负性事件材料第48-49页
        6.2.5 实验程序第49-50页
            6.2.5.1 变量控制第49页
            6.2.5.2 实验流程第49-50页
        6.2.6 实验结果第50-53页
            6.2.6.1 描述统计第50页
            6.2.6.2 尊敬与不尊敬教师描述呈现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第50-51页
            6.2.6.3 易感性、对教师评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51-53页
        6.2.7 讨论第53页
        6.2.8 结论第53页
7 总讨论第53-54页
    7.1 负性情绪感染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第53-54页
    7.2 负性表情呈现方式对中学生情绪感染的影响第54页
    7.3 情绪易感性对中学生情绪感染的影响第54页
8 研究的不足第54-55页
    8.1 研究前后测都用了主观报告的方法第54页
    8.2 不同班级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差异第54-55页
9 总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句子阅读中的无关言语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清晰度、求职行为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