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求职清晰度 | 第11-13页 |
2.1.1 求职清晰度的定义 | 第11-12页 |
2.1.2 求职清晰度的测量 | 第12页 |
2.1.3 求职清晰度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2 求职行为 | 第13-20页 |
2.2.1 求职行为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2 求职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2.3 求职行为的测量 | 第16-18页 |
2.2.4 求职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3 求职结果 | 第20-22页 |
2.3.1 求职结果的定义和测量 | 第20-21页 |
2.3.2 求职结果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2.3.3 主观满意度的界定和测量 | 第21-22页 |
2.4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相关因素 | 第22-23页 |
2.4.1 大学生 | 第22页 |
2.4.2 家庭 | 第22-23页 |
2.4.3 学校 | 第23页 |
2.4.4 社会经济形势 | 第23页 |
2.4.5 国家相关政策 | 第23页 |
3 研究设想 | 第23-27页 |
3.1 研究假设提出 | 第23-25页 |
3.2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25-27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3.2.2 实践意义 | 第26页 |
3.2.3 创新点和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4 研究一:大学生求职清晰度、求职行为与求职结果的关系 | 第27-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4.2.1 被试 | 第2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4.3 结果 | 第29-36页 |
4.3.1 各个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9-32页 |
4.3.2 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检验 | 第32页 |
4.3.3 求职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32-36页 |
4.4 讨论 | 第36-37页 |
5 研究二:求职清晰度与求职行为的追踪研究 | 第37-44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2.1 被试 | 第37-38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8-42页 |
5.3.1 求职清晰度的变化 | 第38-39页 |
5.3.2 求职强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5.3.3 求职策略的变化 | 第40-41页 |
5.3.4 求职结果的变化 | 第41页 |
5.3.5 主观满意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5.4 讨论 | 第42-44页 |
6 总讨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6.1 总讨论 | 第44页 |
6.2 建议 | 第44-46页 |
6.2.1 大学生 | 第44-45页 |
6.2.2 家庭 | 第45页 |
6.2.3 学校 | 第45页 |
6.2.4 国家相关政策 | 第45-46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