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第14-20页
        1.2.1 相关概念第14-17页
        1.2.2 科技金融中心的概念与内涵第17-18页
        1.2.3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8-19页
        1.2.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0-28页
        1.3.1 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第21-22页
        1.3.2 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的关系第22-24页
        1.3.3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第24-25页
        1.3.4 科技金融的空间分布研究第25-26页
        1.3.5 科技金融的发展环境与路径第26-27页
        1.3.6 关于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第27-28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4.2 技术路线第29-30页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0-31页
第2章 科技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第31-59页
    2.1 技术创新理论第31-35页
        2.1.1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第31-32页
        2.1.2 新古典学派第32-33页
        2.1.3 新熊彼特学派第33页
        2.1.4 制度创新学派第33-34页
        2.1.5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第34-35页
    2.2 金融发展理论第35-37页
        2.2.1 早期金融发展理论第35-36页
        2.2.2 金融结构理论第36页
        2.2.3 内生金融理论第36-37页
        2.2.4 金融约束理论第37页
    2.3 空间经济学理论第37-44页
        2.3.1 区位理论第37-39页
        2.3.2 区域经济学理论第39-41页
        2.3.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41-44页
    2.4 科技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框架第44-59页
        2.4.1 上述理论与科技金融中心研究的关联分析第44-47页
        2.4.2 科技金融中心的性质与功能第47-51页
        2.4.3 科技金融中心系统第51-59页
第3章 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第59-82页
    3.1 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第59-63页
        3.1.1 内在动力的自发形成模式第59-60页
        3.1.2 外部引导的政府推动模式第60-62页
        3.1.3 两种模式的比较第62-63页
    3.2 科技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第63-65页
        3.2.1 科技创新与集聚水平第63页
        3.2.2 金融集聚与深化程度第63-64页
        3.2.3 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阶段第64页
        3.2.4 专业化复合型人力资源第64页
        3.2.5 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第64-65页
        3.2.6 制度环境第65页
    3.3 基于局部溢出(LS)模型的科技金融中心集聚机制第65-82页
        3.3.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65-67页
        3.3.2 消费者部门第67-70页
        3.3.3 科技产业部门第70-71页
        3.3.4 科技金融部门第71-73页
        3.3.5 经济体系的均衡方程第73-75页
        3.3.6 长期均衡分析第75-81页
        3.3.7 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科技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第82-98页
    4.1 市场主导型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第82-88页
        4.1.1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概况第82-84页
        4.1.2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第84-88页
    4.2 政府主导型特拉维夫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第88-93页
        4.2.1 特拉维夫科技金融中心概况第88-91页
        4.2.2 特拉维夫科技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第91-93页
    4.3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中间型新竹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第93-96页
        4.3.1 新竹科技金融中心概况第93-95页
        4.3.2 新竹科技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第95-96页
    4.4 经验与启示第96-98页
        4.4.1 发达的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力量第96页
        4.4.2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保障第96-97页
        4.4.3 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心发展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第97-98页
第5章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98-123页
    5.1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现状的描述性分析第98-102页
        5.1.1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回顾第98-99页
        5.1.2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的特点第99-101页
        5.1.3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的存在的问题第101-102页
    5.2 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与数据第102-105页
        5.2.1 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03-104页
        5.2.2 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确定第104页
        5.2.3 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第104-105页
    5.3 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评估第105-117页
        5.3.1 因子分析第105-113页
        5.3.2 聚类分析第113-116页
        5.3.3 小结第116-117页
    5.4 影响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分析第117-123页
        5.4.1 研究假设第118页
        5.4.2 方法、指标选取及处理第118-120页
        5.4.3 脉冲响应结果与分析第120-122页
        5.4.4 小结第122-123页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第123-129页
    6.1 主要结论第123-124页
    6.2 对策建议第124-129页
        6.2.1 重点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第124-126页
        6.2.2 推行科技金融中心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第126-127页
        6.2.3 培育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多元科技金融供给能力第127页
        6.2.4 营造完善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ec22对内质网形态调节作用的研究以及内质网—线粒体接触位点新型标记工具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下一篇:华溪蟹属的系统发生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