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内质网形态及调节机制 | 第16-19页 |
1.2 ER-线粒体接触 | 第19-21页 |
1.3 ER-线粒体接触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1.4 总结 | 第22-24页 |
第2章 Sec22对内质网形态调节作用的研究 | 第24-50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5页 |
2.2.1 表达载体构建 | 第25-26页 |
2.2.2 果蝇品系及日常管理 | 第26-27页 |
2.2.3 Sec22突变体的cDNA分析 | 第27-28页 |
2.2.4 果蝇脂肪体的免疫染色 | 第28-29页 |
2.2.5 鬼笔环肽和感光神经元的免疫染色 | 第29-30页 |
2.2.6 S2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30页 |
2.2.7 免疫共沉淀 | 第30-32页 |
2.2.8 Western blot | 第32-33页 |
2.2.9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3-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8页 |
2.3.1 鉴定具有ER形态缺陷的ERM1 | 第35-37页 |
2.3.2 ERM1突变体对应于Sec22突变体 | 第37-39页 |
2.3.3 Sec22对于果蝇中的自噬不是必需的 | 第39-41页 |
2.3.4 Syx5与Sec22相互作用以调节ER形态 | 第41-43页 |
2.3.5 Sec22是眼睛形态发生所必需的 | 第43-45页 |
2.3.6 Syx5突变,Sec22突变和Eyc过表达的果蝇具有相似的ER表型 | 第45-48页 |
2.4 总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3章 内质网-线粒体接触位点新型标记工具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 第50-83页 |
3.1 前言 | 第50-52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3.2.1 表达载体构建 | 第52-53页 |
3.2.2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53-54页 |
3.2.3 慢病毒感染 | 第54-55页 |
3.2.4 单克隆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 第55页 |
3.2.5 RNA干扰 | 第55页 |
3.2.6 细胞RNA提取及逆转录 | 第55-56页 |
3.2.7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56页 |
3.2.8 贴壁细胞免疫荧光 | 第56-57页 |
3.2.9 细胞成像 | 第57页 |
3.2.10 细胞电镜 | 第57-58页 |
3.2.11 细胞同步化 | 第58页 |
3.2.12 药物处理 | 第58-59页 |
3.2.13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3.2.14 抗体 | 第5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9-80页 |
3.3.1 ERMCs报告子的构建 | 第59-62页 |
3.3.2 ERMCs报告子的可行性 | 第62-64页 |
3.3.3 ERMCs报告子的灵敏性 | 第64-67页 |
3.3.4 ERMCs是动态结构 | 第67-70页 |
3.3.5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ERMCs的变化 | 第70-72页 |
3.3.6 线粒体缺陷触发ERMCs的重构 | 第72-74页 |
3.3.7 线粒体形态变化触发ERMCs的重构 | 第74-76页 |
3.3.8 ER形态的改变不影响ERMCs | 第76-78页 |
3.3.9 饥饿和诱导细胞凋亡,而不是脂质摄食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应答(mtUPR),导致ERMCs的重塑 | 第78-80页 |
3.4 总结与讨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8页 |
作者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