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21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研究方法和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 研究重点 | 第18-19页 |
3.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4.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四)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一、“价值共识”问题的缘起 | 第21-32页 |
(一) “价值共识”与“普世价值”的概念辨析 | 第23-26页 |
1. “普世价值”的词源解释 | 第23-25页 |
2. “价值共识”的提出 | 第25-26页 |
(二) “价值共识”是超越“两极对立”的出路 | 第26-32页 |
1.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抗 | 第26-27页 |
2. 以往关于“普世价值”探讨的局限 | 第27-29页 |
3. 重视“价值共识”,拒斥“普世价值” | 第29-32页 |
二、“价值共识”的存在论分析 | 第32-37页 |
(一) “价值共识”的形成基础 | 第32-34页 |
1. 主体需求和利益的一致性 | 第32-33页 |
2. 统一或一致的生活方式 | 第33页 |
3. 相同文化传统和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4. 差异中存在的部分相同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 | 第34页 |
5. 全球性问题的增多 | 第34页 |
(二) “价值共识”的主体性层次 | 第34-37页 |
1. 个体的“价值共识” | 第35页 |
2. 群体的“价值共识” | 第35-36页 |
3. “类主体”或“共主体”的“价值共识” | 第36-37页 |
三、“价值共识”的实践论分析 | 第37-45页 |
(一) “价值共识”的表现形态 | 第37-39页 |
1. 共同的价值观 | 第37页 |
2. 共同的价值规范准则 | 第37-38页 |
3. 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 第38-39页 |
(二) “价值共识”的基本特征 | 第39-40页 |
1. 阶级性 | 第39页 |
2. 历史性 | 第39页 |
3. 共通性 | 第39-40页 |
4. 实践性 | 第40页 |
(三) “价值共识”的类型 | 第40-42页 |
1. 积极的价值共识 | 第40-41页 |
2. 消极的价值共识 | 第41-42页 |
(四) 达成“价值共识”的途径 | 第42-45页 |
1. 实施公民教育 | 第42页 |
2. 进行思想宣传 | 第42-43页 |
3. 重视公共理性的力量 | 第43页 |
4. 采取“内生”方式增加实际的共同点 | 第43-44页 |
5. 妥协与包容 | 第44页 |
6. 民主方式 | 第44-45页 |
四、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构建“价值共识”的意义 | 第45-47页 |
(一) 构建“价值共识”的理论意义 | 第45-46页 |
1. 填补价值哲学理论中关于“价值共识”的研究空白 | 第45页 |
2.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哲学理论支撑 | 第45-46页 |
(二) 构建“价值共识”的实践意义 | 第46-47页 |
1. 促进全球化发展中对“公共性”问题的对话与交流 | 第46页 |
2.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