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一) 关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文献法 | 第12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三) 课堂观察法 | 第12-13页 |
(四) 访谈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 | 第14-22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一)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 第14页 |
(二)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14-15页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二) 情景认知学习理论 | 第16页 |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 | 第16-20页 |
(一) 情景创设,引出问题 | 第18页 |
(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 第18-20页 |
(三) 评价总结,促进迁移 | 第20页 |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一) 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培育良好情感、价值观念 | 第20-21页 |
(二)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 第21页 |
(三) 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课学生学习调查与分析 | 第22-29页 |
一、问题分析 | 第22-26页 |
(一) 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深入,知识面不广 | 第22-24页 |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兴趣不足 | 第24页 |
(三) 教学目标在社会化程度和能力方面达成效果不佳 | 第24-26页 |
二、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 教师对本课的相关内容理解不够深入、知识素养不足 | 第26页 |
(二) 教师多媒体资源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 第26-27页 |
(三) 教学方法单一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构想 | 第29-43页 |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重构设计 | 第29-30页 |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 第30-35页 |
三、第1节《地球在‘发低烧’》的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 第35-41页 |
(一) 情景创设,引出问题 | 第35-37页 |
(二)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 第37-38页 |
(三) 评价总结,促进迁移 | 第38-41页 |
四、教学评价设计 | 第41-43页 |
(一) 随堂评价 | 第42页 |
(二) 作品评价 | 第42页 |
(三) 测验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及评价 | 第43-59页 |
一、实施及评价 | 第43-59页 |
(一) 本课内容介绍 | 第43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43页 |
(三) 教学过程 | 第43-59页 |
第五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地球生病了》教学案例设计后的实施效果、问题与反思 | 第59-65页 |
一、实施效果 | 第59-61页 |
(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 | 第59页 |
(二) 学生课堂合作学习频率增加,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加 | 第59-60页 |
(三) 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明显改善 | 第60页 |
(四) 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深度得到拓展 | 第60-61页 |
二、教学发现的问题 | 第61-63页 |
(一) 教学补充材料和教师语言表达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 第61-62页 |
(二) 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有时较差 | 第62页 |
(三)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细节指导欠缺 | 第62-63页 |
三、反思 | 第63-65页 |
(一) 教师应加强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细节指导 | 第63页 |
(二) 教师应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学纪律的管控 | 第63-64页 |
(三) 教师在教材资源开发和言语表述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总体特点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 第67-68页 |
附录二:教师基本信息问卷 | 第68-69页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四:课后学生问卷调查表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