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8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10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对文献成果的简要分析 | 第15-16页 |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8-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德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德育衔接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德育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21-26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 | 第21-23页 |
(二) 道德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三) 德育过程理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现状调查分析 | 第26-42页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情况 | 第26页 |
二、中学与大学德育基本情况 | 第26-41页 |
(一) 德育衔接的概况 | 第26-38页 |
(二) 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情况 | 第38-41页 |
三、德育衔接所取得的成效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2-53页 |
一、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2-49页 |
(一) 德育目标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二) 德育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三) 德育途径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四) 德育方法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五) 德育评价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9-53页 |
(一) 应试教育的制约 | 第49-50页 |
(二) 缺乏顶层设计 | 第50页 |
(三) 德育教师的衔接意识和能力欠缺 | 第50-51页 |
(四) 德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 第51页 |
(五) 缺乏衔接交流的平台和渠道 | 第51页 |
(六) 德育环境的功利化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加强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的对策 | 第53-63页 |
一、提升德育地位,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 第53-57页 |
(一)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深化德育改革来推动衔接 | 第53-55页 |
(二) 学校要加强德育的贯彻 | 第55-57页 |
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德育衔接长远规划 | 第57-58页 |
(一) 科学规划好顶层设计的时间,循序渐进 | 第57页 |
(二) 注重学段之间节点的设计 | 第57-58页 |
三、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德育衔接能力 | 第58-61页 |
(一) 提升德育教师综合素养 | 第58-59页 |
(二)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 | 第59-61页 |
四、优化整体环境,形成德育衔接的合力 | 第61-63页 |
(一) 家庭要做好启蒙教育 | 第61-62页 |
(二) 学校要加强隐性德育建设,使衔接工作深入人心 | 第62页 |
(三) 社会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件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