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 第16-27页 |
2.1 大众化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21页 |
2.1.1 中国化与大众化 | 第16-18页 |
2.1.2 具体化与大众化 | 第18-19页 |
2.1.3 通俗化与大众化 | 第19-21页 |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 第21-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2.2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2-24页 |
2.3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 第24-25页 |
2.3.1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概念 | 第24页 |
2.3.2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内容,主体及客体 | 第24-25页 |
2.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关系 | 第25-27页 |
2.4.1 者侧重点不同 | 第25-26页 |
2.4.2 者在过程中相互统一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 第27-34页 |
3.1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3.1.1 哲学依据 | 第27-29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 第29-31页 |
3.2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 第31-34页 |
3.2.1 人民群众具有知晓和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强烈需求 | 第31-32页 |
3.2.2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 第32页 |
3.2.3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路径 | 第34-39页 |
4.1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主体路径 | 第34-35页 |
4.1.1 理论宣传者 | 第34页 |
4.1.2 受众对象 | 第34-35页 |
4.1.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35页 |
4.2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载体与平台 | 第35-36页 |
4.2.1 以新媒体作为载体 | 第35页 |
4.2.2 以城乡社区为平台 | 第35-36页 |
4.3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 第36-39页 |
4.3.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 第36-37页 |
4.3.2 以高素质的队伍为保障 | 第37页 |
4.3.3 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目的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意义 | 第39-42页 |
5.1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环节 | 第39页 |
5.2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是巩固全国人民思想基础的崭新工作 | 第39-40页 |
5.3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 第40页 |
5.4 科学发展观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本人在就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