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4-28页 |
1.1 线粒体与线粒体疾病 | 第14-16页 |
1.1.1 线粒体的功能及调控 | 第14-15页 |
1.1.2 线粒体疾病遗传模式及发病特点 | 第15-16页 |
1.2 LHON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LHON的发现历史 | 第16页 |
1.2.2 与LHON相关的原发性突变 | 第16-17页 |
1.2.3 LHON临床表现及诊治 | 第17-18页 |
1.2.4 影响LHON发病的因素 | 第18-21页 |
1.3 二代测序技术与新致病基因的发现 | 第21-27页 |
1.3.1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1页 |
1.3.2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与致病基因的发现 | 第21-23页 |
1.3.3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44页 |
2.1 临床样本 | 第28-29页 |
2.1.1 样本来源及细胞株简介 | 第28页 |
2.1.2 家系谱系 | 第28-29页 |
2.1.3 临床资料及照片 | 第29页 |
2.2 研究试剂 | 第29-31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2.2.2 化学试剂试剂盒 | 第30页 |
2.2.3 抗体 | 第30-31页 |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 第31页 |
2.4 常用试剂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33页 |
2.4.1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试剂 | 第31-32页 |
2.4.2 细胞培养基 | 第32页 |
2.4.3 血液DNA提取所用试 | 第32页 |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贮存液的配制 | 第32页 |
2.4.5 淋巴细胞建系试剂 | 第32页 |
2.4.6 OCR测定所用试剂 | 第32-33页 |
2.4.7 ATP测定所用试剂 | 第33页 |
2.5 引物 | 第33-34页 |
2.5.1 扩线粒体全序引物 | 第33页 |
2.5.2 PRICKLE3外显子筛查所用引物 | 第33-34页 |
2.5.3 酶切鉴定PRICK-LE3 157位点PCR扩增引物 | 第34页 |
2.5.4 鉴定PRICKLE3表达QPCR扩增引物 | 第34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2.6.1 血液DNA的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2.6.2 PCR扩增及酶切鉴定、测序 | 第35-36页 |
2.6.3 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2.6.4 PRICKLE3蛋白细胞定位 | 第37-38页 |
2.6.5 线粒体提取 | 第38-39页 |
2.6.6 永生化淋巴细胞系的建立 | 第39页 |
2.6.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第39-41页 |
2.6.8 OCR测定 | 第41-42页 |
2.6.9 ATP测定 | 第42-43页 |
2.6.10 ROS测定 | 第43页 |
2.6.1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第43-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65页 |
3.1 WZ162家系分析 | 第44页 |
3.2 WZ162家系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 | 第44-56页 |
3.2.1 原始数据概况 | 第44-46页 |
3.2.2 目标区域内每个样本的测序深度情况 | 第46页 |
3.2.3 样本的目标区域内外显子捕获测序的均一性 | 第46-47页 |
3.2.4 CCDS外显子的测序深度和覆盖度 | 第47页 |
3.2.5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数据SNP的检测与注释 | 第47-48页 |
3.2.6 插入/缺失(indels)注释 | 第48-49页 |
3.2.7 基因突变分析 | 第49-56页 |
3.3 PRICKLE3蛋白定位 | 第56-57页 |
3.4 PRICKLE3基因组织表达情况 | 第57-58页 |
3.5 PRICKLE3蛋白表达检测 | 第58-59页 |
3.6 呼吸链亚基表达检测 | 第59-60页 |
3.7 OCR检测、ATP检测 | 第60-62页 |
3.8 线粒体ROS、膜电位检测 | 第62-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5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