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移动学习的概述 | 第11-12页 |
1.3.2 微信的概述 | 第12-14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4-19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4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4-17页 |
2.2.4 实验法 | 第17-18页 |
2.2.5 数理分析法 | 第18-19页 |
3 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前期分析 | 第19-33页 |
3.1《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的分析 | 第19-22页 |
3.1.1《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的简介及目标 | 第19-20页 |
3.1.2《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的内容及评价考核 | 第20-21页 |
3.1.3 传统大学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 第21-22页 |
3.2 微信移动学习的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3.2.1 微信使用现状 | 第22-24页 |
3.2.2 微信移动学习的认知及态度 | 第24-25页 |
3.2.3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 第25-29页 |
3.3 学习者(实验对象)的分析 | 第29-33页 |
3.3.1 研究样本的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实验前身体形态和羽毛球专项素质的显著性分析 | 第30页 |
3.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羽毛球技术和理论的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3.4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锻炼态度的显著性分析 | 第30-33页 |
4 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应用的设计与实施 | 第33-46页 |
4.1 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中应用的设计 | 第33-43页 |
4.1.1 教学资源的设计 | 第33-35页 |
4.1.2 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 | 第35-42页 |
4.1.3 微信群的设计 | 第42-43页 |
4.2 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施 | 第43-46页 |
4.2.1 实施的原则 | 第43页 |
4.2.2 实施的过程 | 第43-46页 |
5 微信移动学习在通识教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第46-60页 |
5.1 微信公众平台的统计分析 | 第46-51页 |
5.1.1 用户分析 | 第46-49页 |
5.1.2 图文统计 | 第49-51页 |
5.2 教学实验后实验对象的分析 | 第51-56页 |
5.2.1 身体形态和羽毛球专项素质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5.2.2 锻炼态度的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5.2.3 基本技术和理论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5.3 微信移动学习应用研究的问卷分析 | 第56-60页 |
5.3.1 学习者进行微信移动学习的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5.3.2 学习者态度和应用效果的分析 | 第57-58页 |
5.3.3 阻碍因素的分析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1.1 微信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形成积极锻炼态度 | 第60页 |
6.1.2 微信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羽毛球基本技术与理论水平 | 第60页 |
6.1.3 微信移动学习可以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 第60-61页 |
6.2 建议 | 第61页 |
6.2.1 加强微信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 | 第61页 |
6.2.2 改良传统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 | 第61页 |
6.2.3 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的素质能力 | 第61页 |
6.2.4 完善学生移动学习的软硬环境 | 第6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