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基本案情 | 第12-17页 |
2.1 案情介绍 | 第12页 |
2.2 判决结果及理由 | 第12-14页 |
2.3 争议焦点 | 第14-17页 |
2.3.1 北京大学是否为适格原告,是否享有名誉权 | 第14-15页 |
2.3.2 邹恒甫的涉诉言论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 | 第15页 |
2.3.3 邹恒甫是否属于行使监督批评权从而构成免责事由 | 第15-17页 |
第3章 案件焦点评析 | 第17-32页 |
3.1 北京大学适格原告资格的分析 | 第17-22页 |
3.1.1 北京大学是否是适格原告 | 第17-19页 |
3.1.2 北京大学是否享有名誉权 | 第19-22页 |
3.2 邹恒甫网络名誉侵权责任的认定分析 | 第22-27页 |
3.2.1 实施了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 第23-24页 |
3.2.2 造成了法人名誉损害的后果 | 第24-25页 |
3.2.3 侵权行为与法人名誉受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第25-26页 |
3.2.4 侵权主体主观上具有过错 | 第26-27页 |
3.3 邹恒甫发布涉诉言论的行为是否属于行使批评监督权 | 第27-32页 |
3.3.1 微博名誉侵权的免责事由 | 第27-28页 |
3.3.2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 | 第28-29页 |
3.3.3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权利冲突 | 第29-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