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三峡库区红层滑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库水作用下滑坡复活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3-37页 |
2.1 气象水文 | 第23-25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6-29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9-31页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1-32页 |
2.6 水文地质 | 第32-33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3-34页 |
2.8 水库调度 | 第34-37页 |
第3章 研究区滑坡发育特征及规律 | 第37-55页 |
3.1 库岸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 第37-41页 |
3.1.1 岩质岸坡 | 第37-39页 |
3.1.2 土质岸坡 | 第39-41页 |
3.2 库岸结构及组合类型 | 第41-46页 |
3.2.1 近水平层状岸坡 | 第41-42页 |
3.2.2 缓倾逆向层状岸坡 | 第42-43页 |
3.2.3 缓倾顺向层状岸坡 | 第43-45页 |
3.2.4 斜向、横向层状岸坡 | 第45-46页 |
3.3 库岸滑坡发育特征及规律 | 第46-54页 |
3.3.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46-51页 |
3.3.2 滑坡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51-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库水作用下滑坡的类型划分及变形机理研究 | 第55-88页 |
4.1 水与滑坡相互作用效应 | 第55-57页 |
4.1.1 物理化学效应 | 第55页 |
4.1.2 力学效应 | 第55-57页 |
4.1.3 时间效应 | 第57页 |
4.2 库段滑坡堆积体分类 | 第57-65页 |
4.2.1 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 | 第57-59页 |
4.2.2 滑坡堆积体涉水程度 | 第59-60页 |
4.2.3 滑坡堆积体整体形态 | 第60-61页 |
4.2.4 滑坡堆积体物质组成 | 第61-65页 |
4.3 滑坡库水类型划分 | 第65-70页 |
4.4 库水响应快速型 | 第70-76页 |
4.4.1 胡家沱滑坡基本情况 | 第70-74页 |
4.4.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74-76页 |
4.5 库水响应滞后型 | 第76-82页 |
4.5.1 香炉滩Ⅱ号滑坡基本情况 | 第76-81页 |
4.5.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81-82页 |
4.6 库水响应中速型 | 第82-87页 |
4.6.1 塘垭口滑坡基本情况 | 第82-86页 |
4.6.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86-87页 |
4.7 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研究 | 第88-124页 |
5.1 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88-93页 |
5.1.1 稳定性定性分析方法 | 第88-89页 |
5.1.2 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89-93页 |
5.2 库水响应快速型滑坡稳定性评价(以胡家沱滑坡为例) | 第93-99页 |
5.2.1 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93页 |
5.2.2 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93-99页 |
5.3 库水响应滞后型滑坡稳定性评价(以香炉滩Ⅱ号滑坡为例) | 第99-106页 |
5.3.1 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99页 |
5.3.2 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99-106页 |
5.4 库水响应中速型滑坡稳定性评价(以塘垭口滑坡为例) | 第106-110页 |
5.4.1 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106页 |
5.4.2 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106-110页 |
5.5 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总体评价 | 第110-122页 |
5.5.1 已实施工程治理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110-116页 |
5.5.2 未实施工程治理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116-122页 |
5.6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库水作用下滑坡危险性预测 | 第124-139页 |
6.1 层次分析法理论 | 第124-128页 |
6.1.1 理论体系 | 第124页 |
6.1.2 分析程序 | 第124-125页 |
6.1.3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研究区危险性计算应用 | 第125-128页 |
6.2 未确知测度理论 | 第128-136页 |
6.2.1 理论体系 | 第128-130页 |
6.2.2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研究区危险性计算应用 | 第130-136页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6-138页 |
6.4 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