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钱穆其人 | 第10-12页 |
二、学界的钱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钱穆研究的整体现状 | 第12页 |
(二) 钱穆文学思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立场、观点、方法:钱穆的中国文学研究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文化史背景下的中国文学 | 第16-19页 |
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 第17-18页 |
二、文化文学史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关于文学的再讨论:文学与人生 | 第19-23页 |
一、文学人生论 | 第20-21页 |
二、作者并未“死去” | 第21-23页 |
第三节 钱穆的文学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传统学术研究路径 | 第23-24页 |
二、中西之间比较的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钱穆的文学史观念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大文学史观: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 | 第26-32页 |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新” | 第26-30页 |
二、京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文学性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一本个性化的文学史”——《钱穆讲中国文学史》 | 第32-35页 |
一、“讲堂实录”:《文学史》的编排、体例 | 第32-34页 |
二、“文学史”的教育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义理与考据:文学史与考据 | 第35-40页 |
一、对文学史公案的考据 | 第36-38页 |
二、“考据不等于欣赏”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钱穆的文学思想 | 第40-47页 |
第一节 钱穆的文学批评标准 | 第40-43页 |
一、文学的教化功能 | 第40-42页 |
二、文学的审美与表达技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文学与“心学”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学中的“纯文学” | 第44-47页 |
第四章 “文体”与“文类”:中西方的文学类型 | 第47-52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体” | 第47-49页 |
第二节 韵文和散文的分途发展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